第707章 陆游北上(2/3)

了不该由他这个职位和身份的人不该说的话。

当赵询问,具体该如何做,有谁来做较为合适时,杨丛义也没有推脱。

他告诉赵,最合适的人选自然是陆游,不过他如今在江南为官,具体在何处,不得而知。

赵听后,微微点头。

陆游其人,赵是知道的,也是见过的。

早年在鹜州选将营,他做为选将营主帅,在选将营内见过负责粮草筹集的选将参军陆游,此后也曾听过陆游的名字。

说陆游主管回易处,带船队出海一趟,回来向内库上缴了不少财富,不过当时内库还掌握在太上皇手中,赵与回易处未有接触。

陆游负责回易处多年,定然结识了不少豪商大贾,对回易之事也很是熟悉,确实是合适人选。

况且如今杨丛义统管军队,身居枢密副使之位,主持枢密院一应事务,脱不开身,根本不可能让他来主持组建市舶司或是回易处,把他排除在外,那就只能是陆游。

随后,赵不顾个别老臣的反对,下令筹建市舶司和回易处,同时命人南下寻找陆游,尽快将他带回汴京,委以重任。

两个月后,陆游只身从江南来到汴京,受到赵隆重召见。

在陆游觐见之后,第二天果然被委以重任,他以户部侍郎的身份外任海州知州,主持海州市舶司组建,同时兼任朝廷特设机构回易处正使之职,具体负责回易处一应事务。

不久之后,汴京朝廷下诏,颁布了商贾律,以律法形式,降低朝廷向商贾征收的税率,并对征收对象和税率也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其宗旨便是抓大放小,鼓励民间经商,鼓励钱币、物资流通,吸引各方商贾向汴京、郑州、大名府、济南府、归德府、兴仁府、徐州、襄阳、海州、扬州、庐州等大城集中,在大城经营。

南下的商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回流,城市的生气也只能慢慢恢复。

但朝廷国库空虚,不能等太久,江北免税之下,充实国库的重任几乎全压在陆游身上,朝廷上下也都看着他。

赵也给陆游下了命令,三年之内,市舶司、回易处务必要向朝廷上缴一万万贯钱。

与此同时,他也给了陆游承诺,若遇困难或阻扰,可越过帅司、户部上官、宰相,直接向他反馈。

来到汴京不久的陆游,从皇帝赵那里真切感受到了汴京朝廷急切的需要钱的困境,同时赵给他的承诺和信任,也让他压力倍增。

离开汴京赶赴海州赴任前,陆游单独与杨丛义会面道别。

两人自绍兴三十一在临安分别后,便无机会再见面,转眼间,已经过去四年。

叙旧一番,聊起正事,杨丛义从陆游口中得知流求如今一切安好,并无多少变故,三年前出海的人手,多数还是从流求调集,今年他从临安回易处调离,放任地方,对回易之事极少过问,不过对泉州、流求还是颇为关注。

其实近几年,杨丛义的大军和山东沈缙跟陆游、流求多有接触,北伐军和当年山东义军所需的很多粮草、物资和钱财等,都是从经由陆游,从流求和南洋转运过来,所以杨丛义虽然身在北方,但跟流求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流求作为回易基地,当初在那儿集中了数万人,修建了大片营地,四年前完颜亮南下,杨丛义先是从流求带领三千精武军北上,协防长江防线,第二年率军驻守宿州时,又命沈缙、罗聪、姚昶等率领几千人北上山东,后来又陆续从流求调人入山东、兴仁府、大名府,如今流求营地人手估计已不足四千人。

流求营地人数虽然减少,但在南部建立的马场,却迅速发展壮大,几年下来,马场规模一再扩大,拥有的大小马匹已不下四万之数。

大宋虽夺回北方大片领土,但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宋燕王】最新更新章节〖第707章 陆游北上〗地址https://wap.275b.com/10_1054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