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三苏京城同及第(2/3)

君臣,不能晓明治道,于是说他高不可及。尧是人,舜也是人,有什么奇异难学的呢?”

赵顼说道:“你竟敢责难于君,但是朕自觉渺小,恐怕不足以满足你的期望。还愿你尽心辅佐朕,共图大治!”王安石说道:“陛下如果听臣的话,臣敢不尽死力!”说完就退了出去。一日,侍讲经筵,群臣讲完,陆续散去。王安石也想退班,赵顼却命他暂留,特赐在自己身旁落坐。

王安石谢坐,赵顼说道:“朕阅汉、唐历史,如汉昭烈必得诸葛亮,唐太宗必得魏征,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诸葛亮、魏征二人,岂不是当日奇才?”王安石说道:“陛下如能为尧、舜,自然有皋、夔、稷、契。如果能为高宗,自然有傅说,天下甚大,何材没有?诸葛亮、魏征还不足道!但恐陛下择术不明,用人不专,就是有皋、夔、稷、契、傅说等人,也不免为小人所排挤而去。”

赵顼说道:“历朝以来,哪朝哪代没有小人?就算是尧、舜时候,也一样有四凶。”王安石道:“能把四凶一一除去,才得成为尧、舜。如果让四凶得逞谗言,就算是皋、夔、稷、契诸人,又怎肯与他同流同污?”这一席话,说得赵顼很是感动。王安石退后,赵顼依然赞叹不止。于是王安石一步一步,跨入了省府中。

当时朝野人士,除吴奎、张方平、韩琦之外,都说王安石多才,定有一番干济。眉山人苏洵却作一篇辨奸论,隐斥王安石。大中祥符二年,苏洵出生于眉州眉山。少时他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所以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

大中祥符九年,苏洵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天圣六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十八岁。明道元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道:“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他态度又不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

生儿育女

景祐二年,苏洵发奋读书,立下壮志。程夫人生幼女,因排行第八古称“八娘”。次年,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兄长澹居家中,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有两子两女。景祐四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未被录取。

宝元二年,苏洵居家竭力苦读,考究古今治乱得失。程夫人生幼子苏辙。是年苏洵到阆州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他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了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

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年间苏洵的幼女八娘在舅父家遭受虐待,苏轼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忧愤而死,苏洵、苏轼、苏辙因此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苏洵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平交好,张平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

嘉祐初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欧阳修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木匠王爷】最新更新章节〖第347章 三苏京城同及第〗地址https://wap.275b.com/140_14002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