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科举改革(2/3)
的录取名额就是预计达到一千五百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录取的一千五百人绝大部分都是算合格者,可以分配到各府县担任基层科员的人,并不是这一千五百人都和明清时代的举人一样拥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能够有参加会试资格的,基本上只有前几百名而已。
第三次科举的考试内容除了进一步加大新式科的内容外,也是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毕竟两三年前第一次科举的时候,很多子都是没有接触过新式科,但是经过两三年内,新式科已经成为了子们的必读科目,国内的基础科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适当提高新式科的难度也也是有助于更好的区分才华高低。
等到九月份会试的结束后,会试一共录取了一千零八士名子。
这批子将会在后续充实到中央各机构、省级行政机构的基层当中,主要是科员这一级别,至于分配到府县机构去的子则是会提高一级,担任副科之类的。
但是除了这些正常分配外,却是有少数子放弃了公职,而是继续报考帝国大,为什么?
因为今年帝国大的首届毕业生正式毕业,虽然这些毕业生也同样是和那些中了会试的人一样得到分配,但是他们分配的部门以及级别普遍要高的多,随便一个毕业生都会被分配到中央部门担任一科的科。
而据说首届帝国大的毕业生中的第一名,即昌林由于成绩优秀,其简历送进组织部后,同时被财务部和工商部等多个部门的人竞争相夺,最后昌林选择到了财务部工作,刚走马上任就是担任科。
其他几个优秀毕业生也是被竞争,甚至连企业都是不甘落后,开始高额薪资招揽这些新鲜出炉的帝国大毕业生。
要知道在他们之前中国也不是没有具有近代科知识的人才。比如说海陆两军的军校毕业生,这些经过数年系统培养的军校生其实在科化知识方面,其实还是要超过那些所谓帝国大的毕业生或者高等中的毕业生的,论起综合素质,其实中华军内的年轻军官们才是当代中国里最具才华的一群人!
但是这些都是军校生,人家毕业直接进入军队了。根本就不会流落到官系统里或者到社会上。
所以现在仅有的百人不到的帝国大的毕业生就成为了香馍馍,想要从政的基本都能够高位起步,虽然不是人人都和昌林那边被抢着要,但多数都能够在权重部门里以科起步进入仕途,仅仅是这一步就比那些省试、会试的普通考生少奋斗了至少五六年甚至十年以上。
如果想要从商,国内的几家大企业都会给出丰厚待遇,比如林德机器厂就招聘了四名帝国大的毕业生,清一色的理科型人才,开始的薪资直接照比初级工程师的水平。月薪高达一百多圆一个月。
如果还想继续深造的话,通过外务部和教育部的考核,就能够获得公费留的名额,然后前往欧美留,去三四年后回国,只要不犯傻,这人生基本是一片坦途,最不济也能够当个大教授啊什么的。
这首届帝国大的毕业生这么抢手。也就怪不得那些通过了会试的子们甘愿放弃普通公职,然后再去报考帝国大了。
只是这帝国大的招生之严格比会试还要严格。这从录取率就可以看得出来,会试的考生有六千多人,最后录取一千人,大约是六比一的录取率,但是帝国大的应考生有四千多人,而最后只招生三百多人而已。率取率只有百分之七点五左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考中的生基本都是三所高等中的毕业生,直接来报考的生是很少有能够通过的。
帝国大的入考试比会试难多了!
如此也就让人们发现,要想真正获得最好的仕途起步点。最好是从帝国大毕业,而要想入读帝国大,你最好先考上高等中,然后系统的习三年时间,不然的话基本没指望能考进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清末枭雄】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三十八章 科举改革〗地址https://wap.275b.com/14_14716/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