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灭国之战(2/3)

们加入了汉籍,成为了南洋民族中的一员,南洋民族是南洋军的主体民族,他们具有相当高的政治地位,自从他们成立之始,就处处高人一等,南洋各处民族之人,人人以加入南洋民族为荣。

不过加入这民族,要求相当严格,要么是军功,要么是重大贡献,不是说加入就加入的,普通人加入南洋军,服役三年之后,即可以加入南洋民族,满者伯夷王室用的是重大贡献这一理由。

在九月初,爪哇正式完成了统一,以此为中心,南洋军四出征战,向南岛其它各岛出击。

汤正他们攻下万丹城之后,在确认肃清残敌,地方趋向稳定之后,他们主力大军西进,在海军的掩护下,渡过了巽他海峡,沿着海岸线西进,登上了苏门答腊岛,从巨港登陆。

在此之前,他们的军队己占领了巨港对面的大岛邦加岛,作为进攻苏门答腊岛的前进基地和物资转运中心。

苏门答腊岛上以亚齐人为主,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使用亚齐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信奉教,属逊尼派。但仍保存万物有灵和巫术信仰,亚齐人系由巴塔克人、马来人、爪哇人和尼亚斯人等逐渐混合而成,并吸收了部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统。中世纪曾建早期王国。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甘蔗、椰子、胡椒和橡胶等。渔业也很发达。手工业有纺织、编筐和金属加工,部分人擅长经商。行父系母系双系制。妇女地位较高,多行从妻居和招赘婚。

早期的亚齐人曾经被来自印度的佛教徒统治,逊尼派教可能在十二世纪或更早来到这里,十六世纪,亚齐人产生了第一位苏丹,统治一个海港,但直到近几十年该地区才成为一个统一的苏丹国。

多数亚齐人居住在一个个村落中,亚齐语称为,意为祷告者之屋,虽然每个村子实际上都有一个以上的祷告堂。村落一般集中在居民的稻田之间。

多数亚齐人靠农业为生,主要种植稻类,在低地地区水稻文化十分普遍,而山区一般种植旱稻。其他主要作物包括玉米、甘蔗、烟草、橡胶、花生、椰子、槟榔,有些地方也种咖啡。三分之一的种植者是自我供应,但也有成千上万的农业工人。

亚齐人也经常用黄牛和水牛当劳力和食物。沿海地区的亚齐人用普通渔网、围网、捕鱼线和陷阱捕鱼。亚齐人的金属工业十分发达,他们制作的金饰银饰远近闻名,妇女们精于纺织。贸易是增加村落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传统上亚齐人都期望年轻男子在结婚的第一年出去从事贸易。

亚齐苏丹国是苏门答腊亚齐的强权,首都是苏门答腊岛北端的班达亚齐,亚齐人的族源为占族,在占城被越南灭亡后部分占族逃离到东南亚各地,亚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地点。

亚齐苏丹国成为地区强权之后,一直有心图谋马六一直有心图谋马六甲。控制东西方地区贸易霸权,但是遭受到了葡萄牙人巨大的打击后,多次进攻马六年城,都是大败而回,损失不了,后来南洋军队崛起以后,更是打得他们找不着北,连海军都被团灭了。

巨港是腊岛南部最大港口与贸易中心,在岛的东南部,跨穆西河下游两岸,它位于岛的东南部,沼泽地带的内侧,海拔仅二米,跨穆西河下游两岸,市内水道纵横,有水城之称。

公元七世纪为室利佛逝王国发祥地,那个马六甲王国的祖先,也是明代行政机构,旧港宣慰司政府驻地,不过这己是陈年往事,自从郑和不再西下之后,大明在此就没有什么影响力可言。

荷属东印度公司在此开辟贸易商站,建立堡垒,负责岛上的香料贸易,因为以前南洋最大的那一块肥肉马六甲城,为葡萄牙人所占,荷兰人一直妒忌得眼冒火,他们一直与亚齐人勾结,与前柔佛人勾结,谋取马六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之伟大舵手】最新更新章节〖第716章灭国之战〗地址https://wap.275b.com/15_1581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