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章 开原对(1/3)
“何时可恢复辽东扫穴犁庭?”
开原城北,药王庙前许愿的香客们络绎不绝,那个白杆兵拿了个扫把,帮主持清扫庙院前庭。
这些辽东汉人,在生命最危难的时刻,没有放弃信仰,没有泯灭教化,没有人去拜祭萨满之类外神,这让刘招孙颇为欣慰。
“大人,以当下辽东之势,末将以为,十年建奴可平,全辽可复。”
熊廷弼听罢,眉头微皱,旋即又舒展开来。
言官六部诸臣都向皇帝表示,只要万历多发内帑,保证辽镇、客兵粮饷足够,辽事便可迅速平息。
有言三年平辽者,有说一年平辽者。
钦天监监正郑一奎,奏疏万历,说他夜观天象,东北天狼星式微,断定奴酋三月必死,辽事半年可平。
当然,这种天象,也需要皇上先付款才会看到的。
对这些浮言妄语,熊廷弼嗤之以鼻,他知道奴酋已成气候,平辽需稳扎稳打,徐徐图之。
毕其功于一役,一次大胜仗解决所有问题,只是这样就需要调拨更多客兵,筹备更多辽饷。
而这些钱,都是要万历拿出来的。
京师传言,皇上有两千万两内帑,不把银子榨干,这些忠臣良将们是不会罢手的。
“如何要用十年,你且详细说来。”
“末将以为,大明五年可扫穴犁庭,十年可在辽东推行教化,所以才有十年复辽之说。”
熊廷弼脸色稍缓,示意刘招孙说下去。
刘招孙稍稍思考,将他这段时日思考所得的平辽之策,在熊廷弼面前和盘托出:
“确如经略大人所言,辽事败坏,以末将这些时日在辽东各地所见,各处明军都是悠悠然,浑浑噩噩,不思防备,不图进取,仿佛仍在太平盛世之间。”
刘招孙想起岳父曾言,沈阳城中只存三千斤多火药,武备荒驰,接着道:
“末将在沈阳武库检验,抽查弓弩,弓弩断裂,抽取一箭,箭辄半截,验查刀棍,刀已生锈连鸡都不能杀死,夹刀棍腐朽不堪,碰到就断,连狗都不能打死。
弓没有弦,箭无羽,长枪重刀皆是破锈不堪,岳父说他在沈阳校场点兵时,还有人借用他人刀枪来敷衍的,铠甲就不必说了·····”(1)
刘招孙抽丝剥茧讲述辽镇军情,熊廷弼脸色沉重。
十一年前(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在辽东巡按任上,那时李家势力如日中天,战功赫赫简在帝心。
这次率蓟镇救援,兵凶战危,熊廷弼只是匆匆路过沈阳,并未进城。
没想到,短短十年时间,辽镇竟破落如此。
熊廷弼经过沈阳时,李如柏畏惧被逮拿至镇抚司,在辽东总兵府悬梁自裁了。
熊廷弼揉揉眼睛,记忆从李如柏恢复过来,刘招孙取下椰瓢,递给经略大人,熊廷弼挥手不要,刘招孙仰着脖子灌了一口,用胖袄抹了把嘴,继续道:
“反观后金,自老奴创立明冲突的前沿。
“平辽在于人心。”
“人心?不妨详细说来,”
熊廷弼饶有兴致望着刘招孙,经略大人早已不把他当做是寻常武夫。
刘招孙想起前世看过的一部解读大明兴衰的电影,脱口而出道:
“人心便是粮食,是源源不断的兵源,”
熊廷弼虽不喜欢刘招孙绕弯子,不过还是眼前一亮,隐隐感觉到了什么。
“说下去。”
刘招孙抬向西边,望向康应乾所谓的京师,缓缓道:
“如今我大明朝廷在辽东,无粮无饷,亦无兵源,这便没了人心。没人心,辽事必坏!即便没有后金崛起,未来也会有炒花、有虎墩兔、甚至乃是朝鲜,如隋唐之高丽!”
熊廷弼以为刘招孙要说出什么经天纬地之言,听了这话,微微摇头:
“你刚才所说,言官御史皆知,都在说增加辽饷,京师已然吵成一团,粮饷,客兵,都是要钱,不止是辽镇,京官们都指望着皇上慷慨解囊。”
熊廷弼想了一下,觉得还是不要打击这位真名士的报国之心。
“你既能想到,老夫就听你说说,需要增加多少辽饷?增派多少客兵?才可十年平辽!”
刘招孙正色道:
“经略大人误会了,末将所说粮食与兵源,并非指朝廷增派辽饷和客兵。”
熊廷弼手抚胡须,沉吟片刻才道:
“哦,那你是要作甚?以辽人守辽土?此论,朝廷恐怕不会支持。”
刘招孙连忙摇头,万历虽然怠政,但也绝不会同意辽人守辽土,那基本就承认辽东的割据地位了。
“经略大人,这些时日,末将流落沈阳,开原,铁岭,所见甚多,就拿沈阳来说,客兵鼎盛时达到三万多人,加上辽镇兵马,十万大军聚于弹丸之地,朝廷调拨大量军饷,军士多为单身汉,了无牵挂,所以花钱阔绰,这样几十几百万银子军饷突然涌入一城,而粮草物资,盐铁百或,不便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挽明从萨尔浒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065章 开原对〗地址https://wap.275b.com/167_1671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