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史前博物馆(1/3)
苏亦再次坐上火车的时候,已经是一周之后。>
复试结束后,多出来的一周,苏亦留在bj并不是吃喝玩乐。>
其实,他哪里也不去。>
就留在北大看书。>
一连七天都是如此。>
主要是这年头地铁不普及,交通太不方便,出了北大,他哪里都不想去。>
再说,现在是票证年代,干啥都需要票,极其的不便。>
还不如留在北大看书。>
比如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城,太远,距离北大六十多公里,来回折腾,一天根本就不够。>
除此之外,故宫、天坛、天安门、十三陵都都很出名。>
然而,苏亦对去这些地方游玩,兴趣不大,不是嫌弃游人多太拥挤,完全就是不方便,就算让他去隔壁的圆明园跟颐和园,他都不愿意去。>
宅在北大,多幸福。>
尤其是文史楼,这里面的宝贝可不少。>
以前北大文科研究所、博物馆以及燕大史前博物馆、原哈佛燕京学社等古物都被运往文史楼的考古教研室资料室中。>
除了古物之外,还有不少的文献以及专业资料。>
藏书的广度没法跟北大图书馆比但专业度肯定有过之无不及。>
苏亦对考古专业的资料室窥视已久,之前复试前没有机会来,复试后,他算是半个北大人了,已经没有这个限制。>
再说,他那天离开会议室的时候,就跟宿先生说这方面的需求。>
宿先生并没有拒绝。>
只是让他找马世昌。>
第二天醒来,苏亦找到马世昌,从进入考古资料室开始,一路畅通无阻。>
再说,他那天在复试现场刷脸之后,考古专业的老师鲜有不认识的、除非他想要借阅珍贵文献以及器物,不然,在资料室观看,大部分的文献资料对于他来说都是开放的。>
苏亦也不是做研究,他不需要翻阅多稀有的文献藏品。>
他到资料室更多是探路,想知道考古专业的资料室都有啥好宝贝。>
前世他来北大蹭课的时候,可是羡慕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仔。>
经过老一辈的藏品捐赠之后,考古文博学院的分馆藏品已经拥有很大的规模了。>
当时,考古教研室资料室已经升格成为考古文博学院分馆,藏品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由文史楼变成学院在红湖畔建成的学院办公楼,从06年开始,升格为学院的考古系终于拥有自己的办公楼了。>
也算是鸟枪换炮。>
资料室的规模也大了不少。>
从九十年代开始,就陆续获苏秉琦先生、张光直先生和张政烺先生的图书捐赠,这几位老先生的藏书几乎全部捐献给北大考古系。>
他前世三战北大文博,认识不少志同道合的研友。>
甚至,跟他同一年备考的研友都研三了,他还在考,这就尴尬了。>
但好处也是有的,就是方便蹭课,也顺便蹭一下图书馆。>
苏亦对后世的考古文博学院的分馆熟悉,但对如今地处文史楼的资料室却陌生的很。>
好在,现在有老马同学,“咱们专业的资料室都是前辈们一点一滴的积攒下来的。比如裴老就给咱们被捐献了不少器物以及图书。”>
苏亦问,“裴老?”>
马世昌说,“就是裴文中先生,当年考古专业成立的时候,裴老就被聘请当兼职教授,教授史前考古。燕大的史前博物馆其实可以说是裴文中先生攒出来的。当年裴老在中法大学教过书,所以他知道上课光讲不行,要看东西,所以他就通过当时的燕大历史系主任齐思和,成立了一个博物馆,地点就是在镜春园,也就是后来的燕大史前博物馆。”>
说着马世昌望向苏亦,“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带你过去,宿先生也交代,让我带你熟悉咱们专业的情况,我觉得资料室以及藏品室,因该是最合适了解咱们专业的底蕴地方了。”>
考古教研室的藏品,苏亦感兴趣吗?>
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时之间,苏亦跃跃欲试。>
其实,藏品室跟资料室都在二楼,就在隔壁。>
有专门的藏品管理员。>
显然,人家也认识马世昌,做了简单的登记之后,他俩人就可以进入。>
结果,他俩刚进入藏品室,就看到熟人了。>
是吕遵额教授跟黄妘萍。>
“好巧,吕老师跟妘萍姐也都在呢。”苏亦率先打招呼。>
吕遵额也意外他俩的出现,马世昌解释,“我带苏亦熟悉一下环境,方便他日后查资料用,看他对裴老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更新章节〖第21章 史前博物馆〗地址https://wap.275b.com/174_17457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