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故宫记忆(18)(2/3)
“难道真准备把这些故宫扔在故宫任由日本人掠夺?”>
“那些反对南迁文物的人,不知道后来会不会对自己当年的幼稚言论感到羞愧?”>
苏亦解释,“并非如此,反对派理由五花八门。当时局势没有那么糟糕,大家认为国府可以抵挡日军入侵。觉得搬迁文物,有失国格,弱了国人气势。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极力主张文物就地保存的北平文化教育界人士感到了压力,毕竟国亡了尚可复国,国宝一亡,就永无复还之望了。1932年9月21日,江翰、刘复、朱启钤、马衡等三十多位北平文教界名流举行会议,拟具意见书,强调故宫文物是国家命脉、国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万万牺牲不得的,而且世界上还未必有这样一个胆大而野蛮的民族,敢在众目昭彰之下,向没有抵抗的文化设备加以破坏,他们主张从北平撤出军备,使其成为一个不设防的文化城,将故宫文物妥善就地保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到最后,苏亦给出评论,“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做法不现实了。”>
大家意外不已,“原来马衡院长当年也主张就地保护文物啊?”>
苏亦笑,“是不是很意外啊?”>
大家点头。>
“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早在1927年,还发生一件对故宫博物院口碑影响极为恶劣的事件——故宫私售金器案,造成社会各种对故宫博物院的信誉普遍不信任。”>
“小师兄,这是啥情况?故宫真有人中饱私囊,私售金器文物?”>
对此,同学们好奇不已。>
苏亦摇头,“并非如此,当年故宫博物院开始处分院内所藏无关文化的金砂、银锭、茶叶、丝绸及皮毛等物品,用来弥补院内经费短缺。被曝光以后,博物院方面还辟谣,然而,大众都半信半疑,使得社会民众对故宫博物院的信任度降低,关于故宫拍卖文物的各种传闻甚嚣尘上。”>
这事,搁前世,就是典型的危机公关案例。>
事发以后,故宫博物院为此还专门出示公函声称:本院并未奉中央拍卖古物命令,至处分一部分无关文化物品,曾奉中央令准在案,依法处分皆无关文化历史之残废物品,与所谓古物完全无干。>
但这个时候,谁信啊。>
“不仅仅普通民众不信,精英分子也不信,甚至连徐志摩都反对,直接给国府写信,表明自己的观点。”>
苏亦一提徐志摩,中文系的姑娘就开始笑起来,尤其是方灵,王讯他们几个牲口也开始起哄。>
原因很简单。>
苏亦就是因为徐志摩的《偶然》跟黎新叶结缘的。>
苏亦跟黎新叶对视一眼,相视而笑,继续说,“他说,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不可分散之理由,仰恳上揆国家文化久安之大计,俯协民众秉彝一致之公论,准予再付国议。其实这就是书呆子意见,民众一致商议出来,再付国议,想啥呢?”>
说到最后,苏亦都忍不住吐槽起来。>
相比较新政府,民国确实更加重视知识分子的各种意见,畅所欲言,各个领域上文教界都有不少的话语权。>
但让政府听民众商议出结论,再议论,拉扯之间,都不知道浪费多少时间了,怎么可能等得了。>
不过苏亦也不得不承认,“徐志摩的观点其实代表着不少人的意见,北平市自治区公所在听说故宫有将古物装箱南迁的传闻后,即忧心忡忡,向国民政府发电称:古物在平已数百载……一经移动,流弊丛生,且恐化公为私,一去不返。”>
说完,补充,“1929年,北平市成立筹备自治委员会,负责地方自治事务,后又成立了各自治区公所。地方自治团体为基层精英表达自身诉求、维护利益,提供了制度性空间。因此,北平自治区公所,代表的就是北平地方精英群体的意见,他们都对南迁表示担忧。”>
“但是,最后为啥都同意南迁了呢?”有学生问。>
苏亦说,“那是因为局势开始糜烂了,1933年1月1日,日军制造事端,突袭热河边防重镇榆关,发动侵榆战争,3日,榆关陷落。榆关事出,举国震动。易培基等有识之士心急如焚,他们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文物迁移一事已是箭在弦上,不能再拖延了。这个时候,不管外界还是内部,都知道故宫文物南迁,不能再拖延了。也开始达成南迁的共识。达成共识以后,新的分歧又起来了。”>
“小师兄,都同意南迁了?还有分歧啊?”>
“怎么破事那么多啊,都火烧眉毛了,小日本都快要占领北平了,还在这里扯皮。”>
“有啥争议的啊?”>
经过那么长时间的训练,苏亦在讲故事的节奏方面,已经有一点的心得了。>
讲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更新章节〖第230章 故宫记忆(18)〗地址https://wap.275b.com/174_17457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