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3/8)
古,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够去一趟江西跟陈先生交流,如果能够到万年仙人洞遗址实地考察,就更好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
杨式挺也不再建议他删除。>
年轻人有锐气也未尝不可。>
而且,整篇文章的质量极高。>
就算是他,也自认为没有能力写出这样的文章。>
既然如此,为何过多干预呢?>
于是,杨式挺建议,“要不,你去中大找一下梁钊涛先生,有他的推荐,可能有机会发表到《文物》或者《考古》,不然,用你的名义去投稿,可能会排很久,也有可能被拒稿,到时候你只能发到《农业研究》,这样的话,你想要扩大影响力的用意就落空了。”>
人家《农史研究》都创刊了,你才发表,这顶多是锦上添花,算不上雪中送炭。>
不仅如此,真靠《农史研究》发表,就不是帮梁家勉先生而是受人家的恩惠。>
苏亦接受杨式挺的建议。>
当天就去中大。>
当梁钊涛先生看到他的文章,也笑起来,直接说他大胆包天。>
但是,梁钊涛教授站着的角度更高。jjbr>>
也没有劝说他删稿,而是说,“既然你打算从人文因素去论证稻作起源在华南,并且是史前人类从采集捕猎成逐渐向史前稻作农业过度的主要地区,就不能忽略人类学部分。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最早驯化野生稻的很可能是南方诸多土着民族,有的学者称之为百越族群。你可以补充一下新石器时代百越文化的主要特征。”>
苏亦接受建议,立即补充。>
其实,也不能说补充,文章都有,只是没过多展开而已。>
也不需要苏亦特意跑图书馆。>
梁钊涛就直接给他翻找资料。>
然后给他划重点了。>
没一会稿件就写完。>
但是原来的稿件不能用了,需要重新抄写。>
梁钊涛等他抄写完毕,说,“《文物》、《考古》或者《考古学报》现在稿件太多,一般优先考古发掘成果,我给你投《中大学报》吧,虽然没有考古三大刊怎么专,但影响力也不小,你先发表出来看反馈,毕竟,国内研究稻作起源的,并不仅仅是考古行业,其他领域的学者也都有参与,到时候,你小子要有心里准备,你既然敢立这么大的目标,就必须做好被别人口诛笔伐的心里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能够发《中大学报》,最好不过。>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7章: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免费阅读:,!>
至少可以加急不需要等候。>
考古三大刊,版面资源极其可贵。>
《文物》是月刊,《考古》是双月刊,《考古学报》是季刊。>
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悠悠的等待。>
要趁着热度先把文章发出来再说。>
朝中有人好办事。>
有了梁钊涛的帮助,文章顺利在《中大学报》发表。>
苏亦也算是能够交差了。>
之前,不务正业跑去写商容二老的书法篆刻成就,那篇文章更像是为了哄老人家开心才写的。>
也确实哄到了。>
不然,容老也不会赠送他一枚亲手篆刻的姓名章。>
接下来的日子,苏亦继续参与石峡发掘报告的编写。>
闲暇之余,就拽着他沈明跑中大跟华农还有华工。>
他已经打定主意了。>
要把《中国近代高校与建筑》这本书弄出来。>
已经有了吉大跟北大的建筑资料,中大康乐园的建筑群资料也在系统的整理。>
此外,国立中大石牌校区的建筑群也不能缺少。>
未来补全民国五大高校以及其他教会大学的资料,这书就可以出版了。>
现在太穷。>
没点稿费,都出不了门。>
就这样,苏亦在广州待了两个多月。>
写了两篇文章都发中大学报。>
并成功整理了广州两所近代高校的建筑群资料,还参与编写石峡遗址发掘报告的大量工作。>
总体来说,两个月的收获非常大,成果斐然。>
同样,他也出名了。>
至少在特定的圈子内,是真的出名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稻作起源“新华南说”成功发表。>
果然,跟他预料的一样,这文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更新章节〖第287章 文章发表以后,苏亦在农业考古圈火了〗地址https://wap.275b.com/174_17457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