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抱残守缺(2/3)
大浪,纵横万里大洋之中,假如我们还继续这么抱残守缺下去,再过些年头,估计我们拍马都赶不上他们了!
但是现在有我在,就不能眼看着咱们中国人的造船术这么没落下去,你们要帮着我,加紧创制一些新船,让咱们赶上他们,让这些泰西人也都见识见识,咱们中国人并不笨,能造出比他们更好的船!
现在咱们的飞字号快船,就是个例子,这船虽然不大,但是就算是拿到他们泰西去,也不算掉份!眼下能跑得过咱们这飞字号快船的船,包括泰西人,也不见得有,所以只要咱们愿意干,愿意多琢磨,没啥做不成的!
好了,说说吧,你们看罢了这两条泰西人的大夹板船之后,觉得能修不能?”
古听着于孝天的话虽然觉得有点扎耳,但是却也没话可说,眼巴前这泰西人的船就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看过了才知道,人家的手艺确实比他们的厉害,让他们来做的话,怎么也想不出用这些办法来造船,造出这样的船,所以不行就是不行,这也不能怪于孝天说话不好听。
但是好在现在他们也造出了飞字号快船,前些日子还改造出了那条三桅大福船的炮船,也不能说他们就一无是处,以前他们不敢说能造的出来这泰西人的大夹板船,那是因为他们见都没见过。
现在事情好办了,有两条泰西人的大船,就摆在他们眼前,从里到外由着他们随便看,随便,除了有些工艺可能一时间不太了解之外,这船的结构他们很快就可以摸清楚。
只要记下来之后,以后他们就也可以比葫芦画瓢,着造了,以前他们缺乏创新意识,抱残守缺,只会造那些老旧的船型,这也不能怪他们不想琢磨造更好的船。
而是环境决定了他们不能随随便便的改动船型,因为他们是船匠,必须要按照客户订造的船型,来造船,人家说要什么样的,要多大的,他们就得按照规矩造,要是随便修改的话,人家到接船的时候,看不是他们要的那样,不要了还索赔,他们这些船匠难道把银子赔给人家不成?
所以没有需求,就没有创造的动力,船寮的掌柜的没事不会拿出银子,折腾新的船型,工匠们自然而然也就不敢乱来,而且中国的海贸,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仅仅跑南洋,就可以了,走的航线也多是临近岸边的航线,起码航道上要有一些岛屿作为标志物才行。
基本上没有人驾船远渡重洋,跑到几千上万里的辽阔海面上,去开拓去寻找发现新的机会,所以中式船只在明中期郑和下西洋之后,技术进步就停滞了下来,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加之大明封海的政策推行,造船技术彻底停滞不说,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最起码现在怎么造几千料的大宝船的手艺,已经彻底失传了,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这么的龙骨,怎么拼接起来,还要保证结构强度,使得大海船可以在狂巨浪之中,保持结构坚固,而不会发生折断和解体,这一点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而中国的造船工匠们,多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艺靠的是口口相传,手把手的教和,大部分人目不识丁,自然也就不会留下什么技术资料,或者献之类的东西,有限的一些字性的东西,也是一些看似内行的读书人留下的。
而这些读书人是不齿于和这些船匠们为伍,泡在船寮之中真正的习造船技术,所以他们留下的字资料,多是一些所道听途说一鳞半爪的东西,许多东西根本就是想当然或者是皮毛,甚至于干脆就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后人根本无法从中借鉴什么有用的东西。
另外中国人也没有发展出系统的制图手法,根本不知道比例图纸是什么,有些读书人绘制一些船图,但是比例失调,也没有结构图,根本无法承载更多的信息,以至于后世之人,想要根据一些献资料或者图纸复制一些古船,也没有可靠的资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明海寇】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三十四章 抱残守缺〗地址https://wap.275b.com/1_111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