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章 变化(2/4)

儿要忙活呢,怎么可能把人调走。不光不能调走,董明还给他下了死命令,三年之内,武威郡参加洛阳科举会试的士子不能低于三十人!

至于怎么做到,那就自己想办法吧。

至于在武威建立大汉钱庄分部这一条董明直接就准了。本来有了系统接手钱庄的操作系统之后,钱庄就要扩张的。先一步在武威建立一个分部,也没什么。

处理意见给出来之后,董明将它放到了一边,继续打开第二本。

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洛阳令希望增加一些人手。最近洛阳的常驻人口越来越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大小矛盾,案件的发生,有些忙不过来了。

董明想了想,直接给了建议,在洛阳令下面新设一个部门,专门调查案件和抓捕犯人,洛阳令只要最后审判即可。

简单的说就是将执法和司法给分开。这样一来权责分明,还能减轻洛阳令的压力。至于洛阳令会不会不满?他不在乎,反正这解决办法他给了,让刘辩去头疼便是。

眼下他的变法重点还是在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上的变动都是小打小闹,不是他所关注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董明不会去碰政治体制的。

第三本.....

董明处理的也很快,颇有些游刃有余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有些膨胀,总觉自己好像内政能力值突破了一百点的样子....

处理政务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从陈留回来之后,董明一心扑在政务和变法上,整整一个月,就只回家了两天。

倒是让荀沂好是吃味了不少。不过荀沂却也是个懂事的女子,并没有抱怨什么,反而把家里管理的井井有条,让董明很是放心。

八月底九月初的时候,渤海高家被刘辩迁到了洛阳,为先帝守陵。高家在渤海郡的土地田产全都收归公有。

这一大块耕地如今都到了农业司的手里。高家靠着食盐的买卖,在渤海郡积攒了厚实的家底,光耕地,就有数万亩地。

而且还是大亩!

此时一大亩地,大概相当于后世半亩地多一些,大概三分之二的样子。换算成平方的话,一大亩应该是四百七十平方左右。

此时一个五口之家,大概需要一百亩地才能活下来。高家数万亩地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几千人安身立命的本钱。

几千人,眼下一个县城才不过数万人罢了。

好在现在这些耕地都到了农业司手里。当然了,农业司肯定不会将这些耕地分给百姓,那不是帮他们,是害他们。

杨隆找董明商量过这件事,董明给他的意见是,弄一个集体农庄。眼下没有大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只能靠人工和耕牛。

可以雇佣百姓,农业司给牛和耕犁,让百姓去耕种,得到的粮食农业司只要三成,剩下的七成都给百姓。

这样算起来,就好像是收了三成的税收一样,完全不如朝廷定下的三十稅一划算。事实上,这样反而可以保证百姓们能够拿到手七成的粮食,要是把耕地分给他们,他们交完各种捐、课、税、赋之后,能留下一半都不错了。

这样搞,朝廷收到的粮食也多了,百姓手里的粮食也多了。中间层层过手的人肯定是利益受损了,不过就是渤海一地,倒也无所谓。

如果在全国这么搞,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起义,杀到洛阳来清君侧,弄死董明这个跟所有人抢饭吃的罪魁祸首了。

除了这件事之外,值得说道的还有科考的事情。八月中旬的时候,科考司终于拟定好了下一届科考的方案,在朝堂上通过之后,便通传天下来了。

总的来说改变的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多了童子试、县试、乡试这三层选拔的过程,让科举制变得更加完善。当然了,眼下的科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好老师】最新更新章节〖412章 变化〗地址https://wap.275b.com/21_2161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