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态度对了,孩子也就听了(2)(1/4)
4.讲究诚信,说话算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全国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
一位小学生在给心理咨询专家的信中,伤心地说:
我爸爸、妈妈说话一点儿也不算数。我爸说,只要我考进前5名,他就带我去坐过山车。可我真的考了第五名时,他却说没时间,下次吧。我妈妈也一样,她说我写完作业就让我下楼和小伙伴玩,可是我写完了她又让我弹一个小时的钢琴。每到这时候,我都会想起电影《麦兜的故事》,麦兜的妈妈让他吃药,说吃了药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带他去马尔代夫。结果麦兜吃了药,病好了以后,妈妈却再也不提去马尔代夫的事了。麦兜再问,妈妈就说,发了财再说吧。我理解麦兜,觉得他和我一样可怜。以后爸爸、妈妈再怎么向我许诺,我都不相信他们了,全是骗人的!
对孩子说话不算数的父母,很少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成年人,因为他们知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但是他们认为,对孩子说话算不算数无关紧要,所以“哄孩子”一词在中国很流行,几乎成了父母们的共识。
父母对孩子言而无信,最本质的原因是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没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因而也没有把对孩子的承诺看成承诺。
如果父母不讲诚信,说话不算数,孩子自然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父母说的话连信都不连,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呢?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相互间的沟通会因此受阻,亲子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言而无信会让孩子对大人失望。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天,就是地,他们从心眼里崇拜和依赖,特别是在10岁以前,父母的每句话对孩子来说都如同“圣旨”一般。一旦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承诺只不过是一种哄骗,就会大为疑惑和失望:父母都可以说话不算数,这个世界上还能相信谁呢?这种恐慌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危机,由此引发的对父母权威性的挑战几乎是颠覆性的。
古人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孔子的学生曾参的教子典故,给现代父母很多启迪: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买东西,小儿子闹着也要跟妈妈一同去,曾参的妻子便随口哄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等到妻子回家后,曾参便要捉猪杀。他的妻子赶快制止他说:“我刚才只不过和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真的要杀猎?”曾参对妻子说:“小孩是不能欺骗的。小孩年幼无知,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诲。如今你说话不算数,哄骗孩子,实际上是在教孩子说谎。当妈妈的欺骗了孩子,孩子便会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妈妈再对他进行教育就不会有效果了。”于是曾参就把猪杀了。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倘若父母言而无信,那孩子日后也就很难有诚信的美德。
对于孩子,你可以少承诺,但承诺了就要履行诺言。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千变万化,总会因为一些特殊因素,使某些承诺难以兑现。当已经答应了的事情确实不能兑现,父母应及时给孩子解释原因,并且用诚挚的态度向孩子道歉,让孩子从心里理解和原谅父母。
父母也有责任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对孩子诚信的言行及时表扬和鼓励,促使孩子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5.态度越幽默,孩子越快乐
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不外乎疾言厉色、心平气和、风趣幽默三种。家庭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二字,无论父母采取哪种态度,都离不开生活理念的灌输,不同的灌输形式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疾言厉色的态度可以威慑孩子,但容易让孩子产生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最新更新章节〖第10章 态度对了,孩子也就听了(2)〗地址https://wap.275b.com/238_2380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