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雄才大略】(2/3)
春秋霸主。
有人说秦穆公这么做不值,为何要帮晋国这个忙,让它一天天烂下去不是好?
不过,我看秦穆公是个有大抱负的人,扶植重耳上台,是不忍心目睹晋国人民遭罪,同时跟一个理性国家为邻,也是为自己争得和平发展空间。终晋文公一世,秦晋两国真就像民间甥舅一样,亲如一家。
晋国之所以能够先称霸,足见秦国的实力从根底上还是不如晋,还要等待时机。秦之得益,不在这一代,而在后世。即使秦穆公本人看不到这一点,这也是是实
晋文公满腹雄才大略,19年未得施展,一旦坐上君位,就显出了他的超级天才。
即位当年,也可以说是上天照顾吧,他奇峰突起,做了一件漂亮事。这一年秋,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想夺权,带着狄人攻击周襄王。周襄王顶不住,出奔于郑国。
第二年,周襄王实在忍受不了委屈,派人到秦晋两国,通报了祸乱情况,向秦晋求助。晋文公当仁不让,出兵护送周襄王回国,秦国也同意出兵协助。两大强国之兵如泰山压顶,轻松就宰了王子带,平息了叛乱,把周襄王请回来复位。
这一次,晋文公举的是“尊王攘夷”大旗,占住了道义制高点,不仅得到周襄王的土地赏赐,在中原的威望也骤然提高,诸侯不得不服。
后世曹操的谋士荀彧叹道:“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
这说的就是要按政治潜规则办事。做下属的,一定要捧“一把手”的场,只要捧好了,就能顺风顺水。
此后,仅仅过了四年时间,晋文公的励精图治就有了大效果。秦穆公二十八年这年,晋文公率军与楚军展开了一场大战。
这时候的楚国,仍是晋文公昔日的恩人楚成王在执政,但为了大国崛起,晋文公也顾不得那么许多了。楚国势力在扩张,晋国不能坐视,两国为了各自的同盟国终于撕破了脸皮。
两军开战之初,晋军弱,楚军强,但是晋国方面的战略正确,在外交上又争取到了秦、齐两国的加盟,形成三强对一强。
楚成王是大智慧之人,一看不好,便不想打了。但是楚军的主帅子玉,骄傲自负,坚决要打。当年就是他,曾经劝楚成王杀了重耳以免后患的。
子玉瞧不起晋文公这个当年的破落户,可是,晋文公早已今非昔比,要给楚国一个永远的国耻了。
在决战中,晋文公见楚军逼近,势不可挡,便借口要履行当年对楚成王做的许诺,“退避三舍”,其实是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后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秦军、齐军会合。
决战当天,晋军一部以虎皮蒙在马上,连冲带吓唬,首先击溃了楚军阵营中最弱的陈、蔡同盟军,导致楚军大溃。好在楚军主力还算保全,撤退至连谷(今河南西华境内)。主将子玉被迫自杀,将一世英名丧尽。
这场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极为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恐怕连美国西点军校如今都要学习。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隆重朝见周襄王,专门给周襄王修了一座行宫。在此,晋国会盟诸侯,向周王献上楚国战俘,成为盟主。后来周襄王又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一跃而成为“春秋五霸”里的第二位霸主。
晋文公的成功,简直像在变政治戏法,看得秦穆公眼花缭乱。晋国的两次主要军事行动,秦国都派兵给予协助,但却是处于配角地位。
秦穆公此时的微妙心理与战略打算,不好推测。能够确定的是,由于与晋修好,向东发展不可能了,秦国扩张唯一的出路是向西、向南。
就在这个时候,晋文公给他送来了一个机会。
秦穆公三十年,晋文公派特使到秦国,邀请秦国一起出兵伐郑。晋文公这次的略意图与出师名义,极具“春秋无义战”的特色,实质上是为扩张、为本国利益,对外却要说得义正词严。
晋文公在做流亡公子的时候,途径郑国,郑文公当时觉得对落魄公子投资的意义不大,因此拒绝接纳。晋文公现在是霸主了,就要来追究郑国当年为何不进行“风险投资”的罪。
而在骨子里,是晋国瞄准了东南方的这个邻国,要向南扩张,借此进一步压迫楚国。
对这个机会,秦穆公迅速做了一个判断:秦国早晚是要向东扩张的,现在晋国不宜去碰,那么,如果能在郑国方向取得一点成果,作为将来东进的立足点,也还不错。于是,就派兵前往,组成了秦晋联军。
这样一个态势,就算是楚国也要心跳,郑国哪里能扛得住?郑文公一面哀叹“出来混,早晚都是要还的”,一面请老臣烛之武出面,去秦军大营做说客。
烛之武既老练又忠诚,连夜用一根绳子缒出城门,潜入秦营。只用了一席话,就让秦穆公打了退堂鼓。
老臣在政坛历练久了,说辞用的是典型的攻心术,他不说郑国多么可怜、请宽恕之类,只谈秦穆公最关心的秦国利益。他说,晋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帝国霸业之崛起】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五十三章【雄才大略】〗地址https://wap.275b.com/242_24207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