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技术活】(2/2)
一两,八十一乘为一专,一百二十乘为一伍;战车一乘,似乎就是一个基本的战斗小编队,《司马法》曰一乘‘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即每一乘的人数为乘车者连同步卒共三十人左右(每乘的甲士和步兵人数比例似乎并不固定),这大致是可信的。《诗经·鲁颂》就有‘公车千乘,公徒三万。’《齐语》记载齐桓公时事也说过兵士三万人战车八百乘之语;另外春秋时说大国往往用‘千乘之国’,大国一般三军,每军人一万,也合每乘三十人之数。战车在战斗时车上和车下互有配合,车上每损失一人,由车下补足一人,源源不绝。
每乘战车上的主力人员大致为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称御者或车御,左、右两人负责搏杀,左面的叫车左,一般为主将,专职射箭远击,右面的叫车右,一般为副将,负责持矛近战或持盾防护主将助战;但主将的戎车,确是将帅居中击鼓、指挥,御者居左,持矛者居右,又称戎右;至于君主的战车,由于春秋时以左为大,君主居左,御者居中,持矛居右。兵车上的主力人员,也不仅限于三人,也有四人,即所谓驷乘,也有二人等。每架战车所用的战马,大致是以四匹为常度。
我们是否很奇怪那时为什么不选择骑马而是使用笨重不便的战车,这是因为那时马镫还没有被发明,骑马打仗没有优势。没有马镫,人在马背上根本坐不稳,一不小心就从马背上出溜下来了,除非整天用腿紧紧的夹住马肚子或攥住马鬃,但那是做不到的,连长时间骑行都困难就别提骑着作战了,所以人们发明了战车,再一点中华文明多发源依靠于黄河中游沿岸平原一带,而车战在平原地区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最早发明的马镫,而马镫最早在军队普及应用据推测是在西汉,所以那时才有大规模抗击匈奴成功,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而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马镫实证物为东晋时的)】戎车之外,列国一般也有一定数量的步兵,称‘徒兵’,春秋时郑国和晋国的徒兵最有名,战斗力强大,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和戎狄作战的缘故;戎狄由于多生活在山林地区,行车不便,再加之文化经济落后,备不起车乘,所以多只用骑兵和步卒。
但骑兵和步卒又最难承受战车冲击,虽然是戎狄,号称生活在马背上,也不行(没马镫,一冲就落马了)。但骑兵自有骑兵的绝招,骑兵灵活,渐渐的戎狄骑兵就找到了战车的死穴,战车笨重,只善于向前向前向前,想调动就不灵了,所以中国象棋里的卒子也都是一去不回头的,就是来源于此。骑兵灵活,就可以散开,躲开战车的正面攻击,然后绕到车阵的侧翼或后方进行攻击,尤其是后方,那真是战车阵的死穴。菊爆大概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
?因此当时列国都怕戎狄,皆因为这车战有致命破绽,步卒又都不行,那就只有挨打的份儿了,因此亡国的也有,但凡事儿就怕琢磨,后手变先手,战车反过来再克制骑兵也不是没有可能,郑、晋就在这战争中升华了。
至于军队的多寡,一般认为天子六军,大国三军,小国二军或一军,而军的人数大约以一万人为一军。其实春秋时有的大国就早已超过三军之数了。>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帝国霸业之崛起】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五章【技术活】〗地址https://wap.275b.com/242_2420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