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刘一儒的改革(1/2)

“皇上以边事托付臣,管外军机,听以便宜从事。乃金江镇唐清安,悬军海外,开镇数年。

以牵制为名,逐渐壮大,剿降献捷,索糜朝廷,器甲刍粮,巨耗国家。

且有刚愎自用,节制不受,近乃部属多兵,来登来索饷,咆孝跋扈,成尾大不掉之势。

臣虽有官带领大军作战,从太上皇就已经开始试行,包括萨尔浒的辽东经略就是文官。

军队打败仗,并不能说明此策是错的。

勋贵同样也会打败仗,北镇不就是陷落了么。

但是文官带领的军队打了胜仗,朝廷的一封奏疏,文官会第一时间奉召。

而勋贵不同。

勋贵打了胜仗,就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局。

金江镇就是很好的例子。

刘一儒如今大权在握,他要清扫这等不利国家的局面,国家应该由官员来治理,而不是勋贵。

贾雨村都得不到刘一儒的认可。

大周的勋贵有权势,能影响官员的升迁,导致不少的官员投靠了勋贵,在刘一儒看来是背叛。

“勋贵在地方上的势力太多了,应该召回京城,隔绝他们的联系,换成官员而代之。

例如王子腾,可以升他的官调回京城,派新的文官去取代他在地方上的职位。

还有辽西的忠顺王,可以恢复北镇,以防止金江镇之患未绝,又起新患,最后还能令勋贵之间分裂。”

刘一儒试探道。

忠顺王也是勋贵,而且有更大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投靠了忠顺王。

皇帝沉默了。

无论是谁,对皇权都是很敏感的。

例如原来时空的崇祯。

义军已经到了眼前,有了颠覆国家的危险,宗室中有人散家产,组织乡兵对抗义军。

此举不但没有获得崇祯的夸奖,反而严惩不贷,送入了高墙之中,减少了对抗义军的力量。

皇帝多年来的如履薄冰,更加的敏感。

哪怕是自己的亲叔叔。

刘一儒多次的告戒,终于令他心中犹豫了,产生了裂缝,开始顾忌起了忠顺王。

“重文官,委以大事,轻勋贵,分裂其中。”

刘一儒真诚的说道。

皇帝终于点了点头。

不久。

锦乡侯府的世子李长松,任命其为辽东节度使,重建北镇,招募北镇军。

朝廷准许了忠顺王恢复辽西军实力的奏疏,但是却又完全不同。

忠顺王大怒。

一个辽西都对付不了金江镇,竟然还辽西分成了两部分,防外大于防内。

他很快就得知是刘一儒的手段,强硬的反对此事。

忠顺王目前是真的没有丝毫的杂心,一心为公,想的是如何解决国家之患。

但是人心难测。

谁知道忠顺王到底是不是忠心的呢。

最终都要看的是皇帝信任或者不信任。

皇帝动摇了信任。

忠顺王反对的声音越大,对于恢复北镇节度府之事,朝廷的态度越强硬。

刘一儒向自己的门生,吴文华,周世丰等人说道。

“勋贵势大,不可强取,当分裂和拉拢,文官可以投靠勋贵,勋贵也可以投靠我们文官。”

刘一儒得意的笑道。

锦乡侯府想要光复门楣,必须要借助自己的势力才能达成目的,从而投靠自己。

忠顺王身陷辽西,也是刘一儒想要的事情。

以后,皇帝身边尽是文臣。

朗朗乾坤,必定迎来清平盛世。

贾府。

贾政归京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红楼从辽东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四十七章 刘一儒的改革〗地址https://wap.275b.com/247_247218/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