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7/www.275b.com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7/www.275b.com2025/chapter.php on line 3
我欲扬明第五十六章 浴血奋战(三)(1/3)-新笔趣阁

第五十六章 浴血奋战(三)(1/3)

当俞大猷从阵地的翼侧冲到坚壁阵的前方时,鞑靼骑兵的攻势几乎完全停滞了下来,他一扬手中的大枪,大喊一声:“大明的好男儿,保家卫国只在今朝,随我杀贼去!”

全军将士发出雷鸣般的怒吼:“杀贼!杀贼!”

坚壁阵自动向两边分开,大队的骑兵冲杀了出来,迎着残留的鞑靼骑兵冲了过去.

俞大猷怒火冲天一催马冲向了离他最近的敌人,那个鞑靼骑兵扬起刀要抵挡,俞大猷奋力用大枪磕开他的刀,一枪扎在了他的胸口之上。力气是那样的大,不但将薄薄的皮甲刺穿,更将他整个人刺了个透心凉。一股热血“刷”的一下从枪尖的血槽之中喷射出来,溅在俞大猷的脸上!俞大猷顾不得抹去脸上的鲜血,一抬胳膊,将他硬生生地挑起,大喝一声:“挡我者死!”

可能是被俞大猷这样疯狂的举动吓呆了,许多鞑靼骑兵不由自主地愣在了那里,立刻就被明军骑兵枪刺刀砍,掉下马来。

俞大猷奋力将那具尸体向瓦刺骑兵队列之中扔过去,大声喊道:“杀贼!”

明军骑兵一起大声喊:“杀贼!杀贼!”

鞑靼骑兵这下子才算是醒悟过来,拨转马头,疯狂地向着自家的大营打马飞奔,溃逃而去。

听到本阵响起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曹闻道带着的那两千名步卒自两侧房屋之中杀了出来,戚继光那假装溃败下来的一千名骑兵也掩杀了出来,挡在了溃逃的鞑靼骑兵的前面。尽管这股敌人仍有数千之众,却是将无战心兵无斗志,根本无法冲破他们的防线。只是稍微一停滞,俞大猷已经带着大队的骑兵冲了过来,将这股溃逃的敌人团团围住。

这个时候,一阵牛角号响,从鞑靼大营之中又杀出大批敌军,想要接应那队溃兵逃回本阵。曹闻道立即指挥那两千名步卒转身结成了坚壁阵,准备抗击鞑靼的援军。但显然这点兵力远远不够,看着杀过来的滚滚铁骑,连曹闻道这个从军近二十年的老兵都觉得口里有点发干,握着枪杆的手指关节由于过于用力,已显得略微有些泛白。

就在鞑靼援军的铁流即将要撞上曹闻道那两千步卒之时,德胜门主阵地上发出了一阵急促的锣鼓声,鼓声未停,几百名明军士突然从两侧房屋的房顶上冒了出来,每人手里都提着一个篮子,另一只手举着一个火把,跳上房顶之后,他们从箱子中摸出了一个木柄状、顶上有个圆球的东西,凑在火把上点着了,猛地扔向了鞑靼骑兵。

“轰隆”一声巨响,圆球炸得粉碎,碎片四散迸射,鞑靼骑兵应声倒下了一大片。看那样子,圆球里想必与子铳一样也填满了火药和铁砂。

这就是朱厚熜与胡渭奇两人议论的“震天雷”,若是同样有人来自后世,看到此情此景,他的脑海中便会蹦出来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手榴弹!

手榴弹最早起源在中国。公元1000年,宋朝神卫水唐福向朝廷进献“火球”(又称“火炮”)等火器。“火球”以火药为球心,用多层纸、布等裱糊为壳体,壳外涂敷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性防潮剂,点燃后用人力或炮抛至敌方,球体爆炸并生成烈焰。还可通过改变药物配合或掺杂铁蒺藜、小纸炮等,达到施毒、布障、发烟、鸣响等多种作用,达到杀伤敌军和破坏战具的效果。在1044年初刊的兵书《武经总要》中,已载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多种可用手投掷的弹药,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手榴弹雏形。到了13世纪初,中队又装备使用了一种铁壳爆炸性火器──掏火炮,它用生铁铸外壳,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样式,内装火药,留有安放引线的小孔。点燃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这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可用手抛,也可用炮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壳手抛弹药,与后世的手榴弹十分相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五十六章 浴血奋战(三)〗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