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恩泽普惠(二)(2/3)
产工具方面,大力生产犁、铧、耙、镪、搭、锄等铁制农具,以优惠的价格卖给百姓,促进农业生产。民品生产的盈余归铁厂所有,用于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有亏损则据实上报,由户部派员核实之后奏请朝廷予以贴补。
正月初八,视察京城各大衙门,亲切慰问按时到衙上班的职官属吏,赐宴欢送不待春节年假期满,就要启程分赴各地督办官屯的垦田使以及宣传国政、兼采民的翰林院职官、国子监生员,勉励他们将朝廷各项善政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百姓的田间地头。
正月初九,视察京城各处养济院,亲切慰问入院养老的耄耋老者和病残之人,赐给酒食及嫔妃、宫人赶制的衣被。正月初十,视察各处国立小,看望师生,赐给书本、铅笔等习用具,勉励他们用功读书,日后好为国家朝廷效力,并手书“好好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赐于国立第一小。
设立养济院、国立小,收容难民之中家贫无所依的鳏寡老人和孤儿,是朝廷于去年岁末刚刚施行的一大仁政。这一善举,还是高拱的建议。
当日海瑞进献荷叶米粑,提醒皇上关注京城米价飞腾的问题之后,朱厚熜只责令分管户部并暂代首辅之职的内阁次辅翟銮回府养病,并没有追究其他有关官员的罪责,却将高拱密召进宫,严词切责他身为皇上秘书,又兼任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却不留心关注民生之苦,非是社稷之臣所为。高拱虽然觉得委屈,更体会到皇上对自己的器重和栽培,就谨遵圣谕,在督办军务、兼管京城治安之事的同时,悉心关注民政。因此次北京保卫战之中,营团军多有伤亡之人,朝廷循例给予的优抚恩恤毕竟菲薄,绝大多数普通士卒家中还有老人幼子,生活不免困顿;又考虑到鞑靼入寇尚未平息,江南叛乱又接踵而至,造成数以百万计之百姓家园毁于兵祸,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其中多有老人和父母双亡的孤儿,即便朝廷遣返回乡也难以自力为生,故此呈上奏疏,奏请朝廷设立养济院,收容鳏寡孤独入院恩养,以示仁君爱民,泽被苍生。
朱厚熜阅后不胜感慨,当即在奏疏上写下朱批,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大同世界莫如此也!”命人即刻送到内阁。内阁见到这样的御批也不敢怠慢,赶紧会同户部、工部及顺天府,突击将抄没入官的薛林义、陈以勤等谋逆之臣的各处房屋整修为养济院,收容七十岁以上老者、病残之人及十三岁以下孤儿入院,由朝廷按人提供衣食,予以恩养。
内阁拟订的方略呈送御前之后,朱厚熜又做出了几点补充:一、养济院只负责收容耄耋老者和病残之人,另设立官办堂,是名“国立小”,遴选年高德硕、办事稳重的举人为执事,授予八品教谕之职,执掌校务;以优厚待遇聘请识广博且愿意教授生徒的秀才为老师,收容孤儿入校读书习字,由朝廷提供衣食、书本纸笔等。在国立小任职任教满一定期限的举人秀才,可优先参加选贡,实授官职;习优异的年生经考试合格之后,以童生身份选入县乡,做进一步深造;其他生满十六岁之后,可从军入伍,可入怀柔铁厂做工,可入官屯垦殖,也可自谋生路;二、养济院、国立小所需之工役,除少部分招募之外,大部分由宫里裁减下来的内侍、宫女担任,按月给工钱,既节俭开支,减少朝廷财政负担;也为那些刑余之人和无家可归的宫女找一条自食其力的出路;三、各地官府应效法此例,大办养济院和国立小,使大明子民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四、鉴于朝廷如今财政吃紧,各地官廪尚不充裕,也可大力动员地方乡绅富户捐资捐物,以家族为单位,在本乡本里兴办养济院和义,朝廷视其功效予以旌表、恩赏;五、此前朝廷在难民之中募兵之时,虽有“独子不征”的规定,但家中壮男从军,仍给其家庭生活造成一定困难。为此,恩准其家中老人、幼子各一人优先入养济院、国立小,由朝廷抚养;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十六章 恩泽普惠(二)〗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