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从谏如流(2/3)

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有明一代,除了若干开国元勋和戚继光、俞大猷、邓子龙等抗倭名将之外,被后世之人所熟知的军事家也只有袁崇焕一个人,而他却是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因此才得以升任戚继光当年可望而不可及的蓟辽总督之职。

这样的制度和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便是明军战斗力的极其低劣,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在去年的那场北京保卫战中更是暴露无遗。朱厚熜忍无可忍,这才决意要借着平叛之际改革军制,参照后世的建军思想,建立一支强大的正规军。而建立军衔制,既是各队走向正规化、职业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改变明朝“以统武”的陈旧制度,实行武分治的一大基础。可是,他刚刚下定的决心,却又被夏言的这份奏疏搞得心神不宁,犹豫了起来。

目前的情势当然不允许朱厚熜提出“武分治”的想法,连稍稍流露出这样的意思也不行,否则,来自全国数万名官的奏疏谏言会把东暖阁乃至整座禁宫大内淹没,金銮殿上那张龙椅只怕他一天也坐不安稳。因此,夏言自然不知道皇上还有这样的深谋远虑,在奏疏中只是就事论事,谈到了武将官职名称的问题,却几乎是逐一反驳了朱厚熜提出的帅、将、校、尉四等十六级军衔制度:

首先是元帅军衔。九边重镇总兵官和一十三省都指挥使(亦称总兵,因此正常情况下全国共有二十二名总兵)等统军之将,甚或奉命独掌一军之其他军官将佐,都被习惯称为“军门大帅”或“总戎军帅”,故此不宜为某一级武将所专用;

其次是大将军衔。所谓大将,通常天子登坛拜将,授予印信、节钺、天子剑,代皇上执掌全军之人方可称为“大将军”,岂能为某一级武将所用?军中出现多位大将军,岂不成为笑谈?

第三是各级将军、校、尉军衔。这个更是遭到了夏言的强烈反对,说是给了朱厚熜当头痛击也不过分。

夏言的奏疏里说的明明白白:明朝的将军分为三种,其一是作为宗室的封号。亲王后代中,子可袭封号,非子者称为世子,封镇国将军;其孙,封辅国将军;曾孙,封奉国将军。其二是指近似于国家仪仗队的大汉将军。兵部职方司选拔身材魁梧、五官端正之兵士以充朝仪,称之为“大汉将军”。凡大朝、皇帝驾临正殿或参加晋封、祭祀、午门献俘、接见外番使臣等一切礼仪大典之时,大汉将军身穿镶金介胄,手持金瓜、斧钺、龙刀、凤剑,列队于丹跸之上、皇帝的御座两旁。天子出巡或临田郊祀,大汉将军随御驾出入扈从,负责沿途警戒。第三才是作为武将的军衔,也分三级,却并非什么上、中、少之分,而是分为骠骑将军、金吾将军、龙虎将军,初授必定是骠骑将军,任骠骑将军至少三年之后,方可晋升金吾将军;其后,战功卓著者方可加封龙虎将军,或授之以平虏将军、镇夷将军等特定称号。

至于校官为三级军衔,也不适当寻常军卒都被称为“小校”,校尉更为专用称谓,以之命名,既容易引起混乱,更难以让人接受。

尉官军衔则更不妥当,概因依大明律法祖制,亲王曾孙即奉国将军之世子,授镇国中尉。夏言据此在奏疏之中反问道:“此乃皇室专用之称谓,岂人臣所能受乎?”

夏言与北宋时的王安石一样,被时人称之为“拗相公”,素来刚直敢言,无所顾及,让朱厚熜很不高兴,但他也知道,夏言言之有理,看来现代的称谓用之明朝,确实很别扭,而且会引起混乱,带来很大的麻烦……

唉!实行军衔制的想法大概是泡汤了,真是遗憾啊!

朱厚熜无比懊恼地叫道:“张居正!”

张居正忙跪下应道:“臣在!”

“即刻将这份奏疏送到内阁,交给李阁老,让他仔细看了,再依夏阁老奏疏所言拟订整军方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六章 从谏如流〗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