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纨绔参将(1/3)
嘉靖二十四年九月十一日入夜时分,一轮弯弯的月亮渐渐升上了夜空,将淡淡的月色洒在了缓缓东流的大江上,也照临着岸边江防军用木城和水寨组建起来的,在江面上蜿蜒三、四十里的防线.
靖难军自徐州溃败之后,弃守淮扬,全军撤至江南岸,扼守江北门户的重镇扬州守军也不战而降,使得挥戈南进的朝廷平叛军顺利推进至瓜州渡口,沿江北岸排开了阵势。新明朝廷上上下下都知道,时至今日,北兵倾师南下已是势不可挡,唯一活命的本钱便是江天堑。若是江防能守得住,南都及自家妻儿老小尚有一线生计;万一守不住,则万事皆休。因此,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调集了大量兵马,又四处拉夫抓丁,上至五六十岁的老者,下到十来岁的稚子都被强征入伍,总算是又拼凑起了一支五十万的大军固守江南岸。大明王朝唯一的一支正规水军江防军也沿江立下了木城和水寨,无数森然罗列的镰钩、撩钩和刀枪矛戈,还有那架设在船头的一尊尊铁炮,以及船上那些兵甲齐备的警卫兵士,在蜿蜒数十里的江边上,构成了一道威严肃杀而又似乎牢不可摧的防线。
为了固守这道江防线,新明朝廷可谓是下了血本,驱赶着数十万民夫日夜赶工,总算是在北兵到达江北之前,在南岸几处要地修筑了木城。和徐州城的外围防线一样,这些木城是用木桩、竹板搭成的,板材之间填满土石,远比一般的营寨更为坚固。临江的一面,矗立着一道用成排的巨型木桩筑成了高墙,顶部也象普通城墙一样,有女墙和走道,可以架设大炮,也可以登高观察敌情。
而几座木城的中间,则是由大大小小数百条船只连结而成的水寨,参差而又成片地浮泊在江面上,淡淡的月光下看过去,就象是一块突出于岸边的黑色洲渚。水寨之中灯火通明,可以清楚地看见,一排排高耸入云的樯桅,迎招展的旗帜,交织的缆绳,犹如一片茂密的森林。无数昂然排列的战船,其中有九丈多、一丈多宽的四百料巨型战座船和巡座船,有二百五十料、一百料等等几种型号的体形稍小的战船,以及巡沙船、哨船、浮桥船等等供不同用途的船只,都按大船居外、小船居内的方式,安静地停泊在水寨之中,各船按行伍编队,之间有绳桥相连,以供平时往来,一旦战事有需,砍断连接其间的缆绳,便能分拆组成多支船队,驶出水寨迎敌接战。宽逾十丈的寨门两边,立着高高的望楼,高挂有一串串的灯笼,显然是用以向各军通报敌情、发布命令之用。此外,为了防备敌兵用快船火攻,水寨的外面,还用厚厚的木板挡成一道围墙。
北兵虽说兵强马壮、火器精良,毕竟不习水战,仓促间无法拼凑起一支水师与江防军水战决胜,他们所能采取的战术,无非是避免水战,趁夜偷渡过江。可就是这种人尽皆知的战术,在以往一千多年来的南北纷争中,被证明是绝对有效的,三国之魏国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无一不是如此;而且,无独有偶,江绵延数千里,前朝的那些战事,那些来自北方的征服者却大多选择在眼前的这片数里之宽的水域采石矶渡江,将物产丰饶、繁华奢靡的江南一次又一次地践踏在脚下,而采石矶,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的千年古战场,在这里发生的许多或激烈或精彩的战事,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光是立下蜿蜒数十里木城水寨防备北兵进攻也还不够,江防军还派出大量船只日夜轮班巡视江面,一为防备北兵偷袭;二来也是意欲半渡而击,将渡江进攻的北兵拖入水战决胜的不利局面,以己之克彼之短。
今夜正好轮到了信国公汤正中的二儿子汤啸带队巡江。戌时许,他便带着二十多艘大大小小的战船驶出了水寨,贴着江心靠南岸的一侧缓缓巡行。
进入了九月份,一天比一天更凉了起来,萧瑟的秋拂过水寨林立着的樯桅,在烟波浩淼的大江之上,掀起了层层轻。手扶着绞盘、迎伫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七十一章 纨绔参将〗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