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育人储才(2/3)
之辈,你徐阁老还兼着吏部的差事,若是存有门户之见,怎能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使百官各得其所,各显其能!”
皇上骤然发怒,徐阶慌忙跪地,请罪不迭,严嵩、李春芳和马宪成也诚惶诚恐,朱厚熜却突然将语气缓和下来:“说到孔圣人的‘有教无类’,倒叫朕又想起了他的另一句训示。徐阁老,你可知道是哪一句?”
徐阶明白这是皇上在给自己台阶下,忙稳定了心神,飞快地一想,心里大致便有了数:“臣冒昧揣摩圣意,皇上说的可是‘不教而诛’?”
朱厚熜抚掌笑道:“聪明!不愧是探花郎啊!正是这句‘不教而诛’。如今的士人子,人人都专注于经义理,终日揣摩八股时制艺,谁还会去研习农经、医理等其他问?既然要开时务科广取贤士,就得对国朝教育进行改良。”
“当此中兴初始,百废待兴之际,什么是强国之本?什么是当务之急?朕以为,教育是强国之本,教育是当务之急!”朱厚熜声音大了起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把教育二字放在首位,何谈国家之发展,何谈民族之未来?开民智,兴教育,提高全国民众的素质,这,才是民族生存之根本,中华强盛之源泉!”
行走御前、时常聆听圣训的天子近臣都知道,皇上说话一向半半白,大抵说的激动起来,就顾不上咬嚼字,出口便是大白话。而往往这个时候,才是皇上最真实最直接的想法!四大阁员都将耳朵耸了起来,拼命地捕捉着琅琅天音,生怕漏掉了某个要害之处,他日办砸了差事或是说错了话,招致不测之祸。
朱厚熜说:“要大兴教育,翰林院、国子监当为表率。翰林院为苑清贵之地,掌院士一向由内阁辅臣或礼部尚书兼任,但毕竟只是一个正五品的衙门,朕以为可升为从二品。还有国子监,既为小九卿衙门,品秩也不妨提高,祭酒可为从三品,祭酒之下司业、监丞、五经博士等一应职官,品秩也相应提高两级,彰显朝廷尊师重教之诚意。”
诚如皇上所言,翰林院的品秩虽不高,但兼掌制诰、史册、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士,下有侍读士、侍讲士、修撰、检讨等官。入翰林院者官品虽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值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皇上将其拔擢为从二品衙门,不过是使其名能符实而已。但国子监原本只是个从四品的小衙门,国子监祭酒也只是一个耍龙尾的小九卿。皇上将之拔擢为从三品,就能与太仆寺、光禄寺比肩,比正四品的鸿胪寺还高了一级,令四大阁员都不免啧啧称奇,心说皇上确是足够重视教育。
朱厚熜似乎还意犹未尽:“办好翰林院、国子监只是一个方面,要大兴致用之,还得要有好的先生。明年大比,时务科取中之士,除了各有司衙门留下必需的人才之外,其他人等都应充补国子监,在国子监五经博士之外,增设农经、天、算、格致等科博士,品秩等同五经博士,其余助教、正、录等职官也分科设置,遴选德才兼备之人充任,广招有志于各实用之的子生员,从速培养大批专门人才,或留任各部院司寺,或分赴各省府州县任官教喻,一扫士林往昔只专注于八股制艺的酸腐之气,为国朝教育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这倒不是一件新鲜事儿,前年皇上下旨设立国立小,收容战乱孤儿就之时,就已命在各小开设了算、格致等科。不过,因师资力量有限,还未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朝野上下都认为此举不过是考虑到诸多孤儿日后可能入兵工总署各处工厂做工或自谋生路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到了此刻,四大阁员才明白过来,原来圣心深远,皇上早在那时便有了增开时务科的想法!
朱厚熜越说越兴奋:“光有先生还不够,口传心授虽是圣贤之道,毕竟不适用于国民教育,还得要有一套好的致用之教材。成祖皇帝钦命,将凡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二章 育人储才〗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