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风云际会(1/3)

曹闻道笑道:“当然来了.皇上今次召开军事检讨会,圣谕上开宗明义便说了,一半是总结这两年来京师保卫战及南下平叛之得失;另一半是要研讨今后我朝军备之发展大计。戚军门这两年里东讨西杀,哪次大的战事没有参与过;他如今在宁海台编练水师,日后收拾倭寇那帮兔崽子更少不了他,他怎能不参加?闻说,还是皇上亲下手札召他进京的。”

解释完之后,曹闻道转头问徐渭:“这位相公认识我们戚军门?”

徐渭自从托那位假扮成丝绸商人的镇抚司暗探“柳大哥”转交高振东那道《靖海平倭策》之后,就一直没有得到消息,虽说过后不久,浙江巡抚张继先派巡抚衙门承差将自己请到杭州,言称朝廷增开制科取士,名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要举荐他应试,他也只是以为自己身在江湖,心忧社稷的痴念打动了镇抚司的那位“高三爷”,替自己打通了张继先的关节,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竟是皇上增开时务科和制科的一个由头。因此,听曹闻道这样问之后,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啊,戚军门之大名,名震寰宇,我生岂能不闻?”

曹闻道更没有往深处想,当即说道:“那就跟着同去!俞军门、戚军门最喜与读书人交往,你能应试制科,想必也是顶有名的读书人,带你同去,只怕他们还能少罚我老曹吃几杯酒!”

徐渭对兵法颇感兴趣,加之他投书当道,上呈的备倭御寇之策,虽经这段时间的修改、补充、完善,被他凝练成了七款十六条,写在了今日殿试的试卷之上,但终究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所指弊端是否明确无余,所提建议是否切实可行,他心里实在没有底,正需要向亲历一线的军中将帅讨教。论及靖海备倭之事,放眼大明军中将帅,谁能比如今正在宁波编练水师的戚继光更有发言权?可是,他此前却从未跟军中大将接触过,不晓得那些粗鲁不的武夫可会如何待他,会否将他视为打秋吃白食的清客相公,做为筵席之上戏谑的对象?若是那样,岂不自取其辱?

见徐渭还在犹豫,海瑞也帮腔说:“兄,既然曹将军盛情相邀,你就与我等同去一叙吧!”

古人云“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子视其所友。”能与海瑞这样的刚直方正之士倾心相交,想必那些名震天下的军中大将俞大猷、戚继光等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定不会骄矜凌人,徐渭下定了决心:“那么,我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爽快!嘿嘿,比我这位海兄弟还爽快,我老曹就喜欢你这样的人!”曹闻道重重一掌拍在徐渭的肩头,将身材单薄的徐渭拍了个趔趄,又嚷嚷着说:“那就快走吧!去的迟了,那些家伙着起恼来,不会难为你们这些读书人,我老曹今日就在劫难逃了!”说着,他甩开大步朝前走,大概是要去招呼随行亲兵把早就准备好的车马赶过来。

端门禁地,官下轿,武将下马。海瑞和徐渭就跟着往外走。海瑞见徐渭还在呲牙咧嘴地揉着被曹闻道拍过的肩膀,抱歉地一笑:“兄有所不知,曹将军人虽豪爽过甚,其实人最是仗义。军中自古多奇男子,海某昔日获罪充营团军任书吏,就曾多蒙俞军门、戚军门及曹将军等各位官照拂……”

徐渭倒吸着冷气,却笑道:“爽快!我老徐也就喜欢他这样的人!对了,适才那位想必是当朝首辅严阁老的公子、大理寺丞严世蕃严大人吧?你所说的获罪,可与他有关?”

国子监太士围攻内阁首辅严嵩府邸,詈骂严嵩并殴打严世蕃一事因涉及海瑞,被皇上高高拿起,却又轻轻放下,削去那些太士的功名并贬谪充军一事也未曾见诸邸报,加之斯时江南大乱已起,与朝廷断绝了音讯往来,徐渭自然未曾与闻。海瑞本不想炫耀于人,但他生性坦荡,徐渭有问,他也不好刻意隐瞒,便简单地讲述了事情的发端和经过。徐渭听得瞠目结舌:这个一脸冰霜、不苟言笑的人,竟是如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三章 风云际会〗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