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明经取士(1/3)

制科三月二十八日殿试,于四月五日放榜.严世蕃等五十人高中制科进士,这些人中,除了严世蕃是现任官,仍回大理寺任职之外,其他四十九人暂不安排职务,待明经科殿试结束之后,一并授官任职。

朱厚熜颁下口谕,将制科进士的殿试策论按所议内容分别誊录、分发各有司衙门,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合国朝实情做进一步修改完善之后,制订政策,颁行天下。为了避免遗漏,后来又将所有被列为优等的墨卷全部誊录,分发了下去。

制科进士的姓名被刊载于朝廷邸报和《民报》之上,同时,严世蕃等人纵论国朝时弊、提出改易方略的墨卷也被摘录要点,陆续予以刊登。皇上有旨,各有司衙门职官司员、各地督抚州牧县尹,乃至寻常百姓都可上书,查缺补漏。并开出赏格,所提建议被朝廷采纳者,视其成效给予一定的赏赐。照他的本意,是要迅即在大明王朝两京一十三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时弊、求良策”的群众性运动,改变以往自己只凭着一腔热情和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认识,单打独斗,强行推行新政的被动局面。

严世蕃吃了皇上赐给的御宴、喝了皇上赐给的御酒,还以皇上赏赐的银帛为由头,一连三日大宴宾朋,让严家的三姑六婆和他的那帮狐朋狗友也能同沐圣恩。首辅公子高中制科进士,又受到了皇上的“丰厚”赏赐,这样天大的喜事,被邀请的宾客当然不能空手而来。年节刚刚过去不久,严世蕃又狠狠地发了一笔财。

敛财之余,严世蕃也没有忘记那个让他一想起来就恨得牙痒的人,指使分散在京城各大衙门的党羽查究海瑞策论到底落到了哪个衙门,准备拿来仔细研究是否有忤逆圣意、违抗国朝法度的“不臣之言”,费了好大的功夫也没能找到海瑞的墨卷,后来被回府的严嵩提着耳朵讲了一大堆“祸福相倚,中了进士,更应韬光养晦”的大道理,这才作罢。

四月十八日,天下瞩目的嘉靖二十六年会试殿试也如期举行。比之自己增开的制科和时务科,对于那老一套的明经取士、八股抡才,朱厚熜就兴趣缺缺了,尤其是当他从共计二百名的会试中式举子名单中,只找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就连去暗中观摩殿试的兴趣也没有了。

那两个简在帝心之人,一个名叫杨继盛,一个名叫王世贞。

杨继盛就不必说了。明朝官员的骨不俗,以致有明一代,除了海瑞,还有许多人比杨继盛的胆子更大,因为他上疏骂的是当朝首辅严嵩,而那些人都直接骂的是皇上,在奏疏中将皇上比做桀纣之君,骂得体无完肤的也不乏其人。但是,放眼大明,却没有人能比杨继盛的骨头更硬结结实实地受了一百廷杖,被打断了腿骨,肉腐生蛆,他用破碗瓷片自刮腐肉,装了满满的一碗;这还不算什么,他还用那并不锋利的瓷片截断附在骨头上的筋膜,令镇抚司的狱卒也赫然变色,两股战战。跟他比起来,被后世之人奉为“武圣”的关羽关云“刮骨疗伤”大概都算不上什么英雄壮举了!因而,“明朝第一硬汉”的称号,就被杨继盛当之无愧地据为己有。

至于王世贞,朱厚熜在知道他是明朝后期第一流的家之前,就曾经偷偷摸摸地读过了他化名“兰陵笑笑生”的一部大作《金瓶梅》。之所以偷偷摸摸,是因为他还不到国家法定选举年龄就敢看这种书,只会被老师罚站并请家,更要被恼羞成怒的父母狠狠地请上一顿“竹笋炒肉”。当然,后来知道被称为“古今第一奇书”的这部书的作者或许不是他,但能被许多人一口咬定是他,王世贞的名声之大、影响之远,就可略见一斑了。

对于这两个人,朱厚熜是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这么几年推行新政,屡遭言官词臣上疏抗谏,让朱厚熜见识到了明朝官员的骨;海瑞在昆山任职的经历,又让他明白了那些清流官员操守可佳,却不怎么会干事,用他们整顿吏治肃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九章 明经取士〗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