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以身为饵(2/3)

明成祖朱棣的最高理想是做一个超迈千古的盛世名王,一生孜孜以求的便是“万方宾服、四夷来朝”,为此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直至死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归途。其中,最让他引以为傲的便是五次北伐。而这一丰功伟绩,自然在《成祖实录》中极尽赞美之词,后世帝王也不吝言辞地赞颂,说什么“万年无疆之业”、“万世不拔之功”,“妖氛残孽,荡焉廓清。乘舆所至,盖汉武唐宗所不到者”,都把明成祖朱棣北征的武功看做超过了汉唐。身为大明臣子,俞大猷当然不敢另持一辞,讥评先帝。

听完他的那些话,朱厚熜又是一哂:“志辅言不由衷啊!朕知道,五出漠北,三犁虏穴,是成祖皇帝最引以为傲的北征伟业,朕作为后世子孙,也不该妄自菲薄先人。但要说到什么‘远迈汉唐’,只怕还值得商榷。汉武大帝北征匈奴,将他们赶到了莱茵河,导致了欧洲人第一次遭遇了‘’;唐太宗讨伐突厥,打得颉利可汗等酋首心服口服,尊之为‘天可汗’。成祖皇帝五次北征,第一次、第二次调动兵马达五十万,其他三次都在三十万以上,可谓倾尽全国之人财物力,却不能为我大明赢得数年之安,甚至在班师回朝的途中还曾遭到北虏的追击,战果究竟怎么样?”

见俞大猷不敢应声,朱厚熜又说:“我朝史官记起居注、修实录,对征战之功的记载十分详尽确凿。如《太祖实录》中对徐达、蓝玉等人历次北伐所获俘虏,乃至马匹牛羊数目都记载的一清二楚,可无论是《太宗实录》,还是金幼孜奉成祖皇帝之命所编撰的《北征录》,里面对于战果的记载却语焉不详。天子御驾亲征,举国瞩目,成祖皇帝更欲以此留美名于后世,出塞之后未及接敌便急于勒铭刻石,若战果可观,又怎能不详加陈述以夸示天下?两相对比,究竟真相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皇上这一番剖析丝丝入扣,更不在自己面前讳言成祖皇帝之失,可见对自己是何等的信任!俞大猷倍受感动,也就打消了心中的顾虑,说:“皇上睿智。微臣也曾仔细想过,成祖皇帝五次北征,第四次、第五次北征,六师深入草原腹地,北虏已闻而遁,诸将分索山谷四野三百余里,不见虏贼踪影,连车辙马迹也都被尘土湮灭,未能取得战果;前三次三犁虏穴,战果究竟如何,微臣不敢妄言。但第一次于永乐八年北征鞑靼,未能俘获酋首本雅失里,班师归途还曾两次受到虏贼袭击,可见并未给予北虏歼灭性打击。第二次于永乐十二年北征瓦刺,以五十万之众征讨三万余人的瓦刺,本应摧枯拉朽,仗却打得十分艰苦,双方杀伤相当。此外,成祖皇帝圣驾于八月初一还师于京城,闰九月便有瓦刺某部欲掠甘肃的消息,亦可见瓦刺实力犹在,贼心不死。第三次于永乐二十年征鞑靼,酋首阿鲁达远遁,我军未能与之交锋,回师击兀良哈,俘虏其老弱、获其马牛羊而回。本为伏虎而出塞,却只能擒兔而归,亦未能达到解除国朝北部边患之目的。究其根源,乃是因蒙元各部逐水草而生,居无定所,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逃;反观我军,道途险远,气候恶劣,夏往有暑渴之虞,冬进有寒仆之患,更有粮饷辎重供给不济,将士饿死者十之二三,成祖皇帝亦不得不久用素食果腹;解送粮饷辎重的民夫倒伏草野之中者,更是不胜计数……”

说到这里,俞大猷瞥见皇上目光炯炯有神,正含笑注视着自己,突然觉得自己说的太过直白,忙住了口,躬身说道:“微臣愚见,不足以污浊圣听,请皇上恕罪。”

朱厚熜感慨地说:“志辅,能一眼窥破其中关键之所在,还能这样直抒己见,朕真是没有看错你!成祖皇帝竭全国之财力,聚各省之雄兵,历时十余年的五次北征,从军事上来说其实并不成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等若拿大炮打蚊子一般,既徒糜国帑民财,致使国家财用大窘、民力枯竭,却未能收到实效。如今朕要反其道而行之,引蛇出洞,好将他们一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五十章 以身为饵〗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