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峰回路转(2/3)

经等了半个月了……”

赵鼎闻言仿佛是遭受了重击一样,怔在了那里。

那日与刘清渠的争执霎时又重上心头,或者更准确的说,这些天里,那场争执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其实都从未从他的脑海中抹去,更如同一块块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每一夜,他都能从睡梦中悚然惊醒,而他之所以能支撑到现在,全凭内心之中一点良知未泯,更深信圣君明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子民饿死而置之不理,此刻两位恩师把粮食运到了松江,从时间来看,应该是刘清渠一回到南都禀明了夏言之后,省里就又给自己调了粮来,看来两位恩师还是念及十万灾民嗷嗷待哺,就全然没有计较自己忤逆师命、对抗省里的过错……想到这里,赵鼎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慨叹一声:“皇上有德,松江百姓有救了!”起身冲着朱厚熜深深一揖:“王先生,且容微臣暂且告退,料理了这件急务再前来领训。”

赵鼎想到的,朱厚熜也都想到了,同样大大地松了口气,笑着说:“看来,我方才说的‘师可以不为师,徒则不可以不为徒’这句诛心之论过于操切了。师有德,徒有义,可为国朝一段佳话。不过,你最急需的粮食,你那两位恩师已经给你运到,又何必急于一时?再者说了,你松江府不是还有同知吗?让他去签字领粮也就是了,何必劳你这知府大人亲自出马?为官一府,治民一方,诸多政务不知凡几,也要会抓大放小,舍得放权给手下人去干啊!”

高拱见皇上兴致盎然地跟赵鼎开起了玩笑,知道恩师已经过关了,此刻轻松了下来,凑趣说道:“王先生这话有失偏颇。赵府台身系君父治政安民之厚望,赈济灾民是他眼下最为关切之事,怎敢随意委于下属?”

朱厚熜摇头叹道:“肃卿到底不改科甲习气,时时处处要念着同年之谊啊!崇君纵然是聪慧过人的状元郎,此刻粮食到手,心中巨石落地,正在不亦乐乎之时,或许还想不到用我的话来回驳我,你倒提醒了他。”

赵鼎没有想到高拱竟敢如此肆无忌惮地跟皇上说话,更没有想到皇上说高拱“不改科甲习气”也不过是心情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并不是在意他的无礼顶撞,心中十分惊诧,更替高拱担忧,忙躬身说道:“回王先生,高大人义助微臣脱困之心,微臣不胜感激。微臣确是最为关切赈灾诸事,惟是签字画押之所以非微臣不可,实因前日微臣与诸位同僚定下将灾民赈济口粮减半发赈之后,为防青浦、奉贤、南汇三个重灾县份民怨沸反,我松江府同知田有禄田大人及左右通判张知良张大人、常泊溪常大人已分赴三县,协助知县发赈安民,如今不在府里,微臣也无法委托他人代劳。”

朱厚熜知道自己再如何表现仁君范,也无法使赵鼎这样的方正君子完全抛开君臣之大防,就指着一旁陪坐的王用汲,笑着说:“那么,你们松江不是还有一位‘四老爷’吗?虽说职有所司,他专管缉捕刑狱诸事,但也是朝廷派到松江的官员,帮你签字领粮也错不到哪里去,就让他去好了。”

接着,他对王用汲说:“今日我们不明实情,说话实在有些过头了,也着实委屈了你们这些忠君爱民的好官。本想先留你用饭,就当是给你赔罪,但饥民待哺,粮米在船,想必这顿饭你也吃不安心,就劳烦你走一趟,去帮你们赵府台签字,把灾民急需的粮食领回来。如此可好?”

王用汲赶紧起身,应道:“臣遵旨。”

朱厚熜一哂:“什么旨不旨的。记住,你今日见到的是王先生,与你五百年前是一家!快去快回,我们还等着你用饭呢!”

王用汲既是惶恐,又是激动,忙应道:“臣遵……遵命。”

杨尚贤说道:“王先生,在下可否派两位弟兄陪王大人同去码头?”

朱厚熜明白,大灾之后,人心浮荡不稳,松江府又削减了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七十一章 峰回路转〗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