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偶遇奇人(2/3)

或者更准确地说,难道外国的化就没有超过我华夏明,值得我们习汲取的地方了?比如说制造火炮、自鸣钟等物品的工艺技术,当初就远胜过我大明嘛!不过,以我华夏儿女的天资聪慧和人才辈出,只要我们能敞开胸怀,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认真习外国一切先进的化科技,汲取一切有用的东西,我们照样可以在任何方面赶上,并且超过他们!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永远以一种包容、习的姿态对待其他明,我们华夏民族便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番话,你们且要记住了。日后你们当国秉政,且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对外开放,万不可走回到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老路子上!”

皇上这一番宏论,固然夹杂着不少让人听得有些拗口的新鲜名词,但其中要义,高拱和张居正两人都听明白了;尤其是皇上话语之中的高瞻远瞩,以及对他们二人的殷切希望,更让他们陷入了莫名的激动之中,一时竟忘了应声。

旁边突然响起一个陌生的声音:“先生所言甚是。世人皆视百工技艺为奇技巧,对之不屑一顾。岂不知孔圣人也是要吃饭乘车,离不了农夫耕作、工匠造车的!”

这个突然来的声音虽然是官话,却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朱厚熜君臣三人循声看去,只见不知何时起,身旁多了一位儒生打扮的人,约莫二十出头的年岁,得高高瘦瘦,颧骨高耸,眼窝深陷,不但是一张典型的南方面孔,甚或还可能有色目人的血统。

见朱厚熜君臣三人将视线投射过来,那位年轻儒生忙拱手一揖:“我生曾受过高大人偌大恩惠,早就想当面致谢,惜乎山高水远,一直无缘再见高大人贵驾。今日在此不期而遇,实乃万幸。本欲上前见礼,却不敢打扰诸位先生的谈兴。怎奈这位先生一番高论,说的实在太精彩,我生忍不住插话进来。冒昧之处,万祈见谅。”

高拱心说,原来是皇上方才说的兴起,声调提高了不少,引起了路人的注意,幸喜没有曝露身份!不过,那位儒生看着面生的很,却说曾受过自己的恩惠,就让他殊为不解了。

若是旁人遇到这种事情,或许也就嘻嘻哈哈说上几句“别来无恙”之类的淡话,打个马虎眼也就过去了,免得对面相逢不相识,伤了旁人的面子。但高拱却是个直人,径直问道:“你是”

那位年轻儒生毫不在意高拱忘记了自己的名字,热情洋溢地说:“高大人,我生是泉州林载贽啊!”

高拱恍然大悟:“原来是卓吾兄。请恕在下眼拙,竟没有认出兄台。这么说,你已经入南京国子监求了?”

“正是我生。”林载贽满怀感激地说:“生得以求于南都,全仰仗大人之赐。本应进京当面拜谢大恩,怎奈关山遥远,难以成行。听闻大人随圣驾前来南都,数度欲往拜谒,却又不知大人仙居何处。今日不意在此遇到大人,生不胜欣喜之至。大人在上,请受生一拜!”说着,林载贽撩起衣衫下摆,当街就要给高拱跪下行跪拜大礼。

高拱慌忙拉住了他:“此处不是行礼之地。再者,举手之劳,卓吾兄且不必如此耿耿于心。”

见朱厚熜和张居正两人都是一脸的好奇,高拱解释道:“这位卓吾兄是在下宦游泉州之时结识的一位友,年纪虽幼,却有大才。在下担忧泉州不胜,便劝他负笈南都,求于国子监,还为他写了几封荐书。卓吾兄所谓之恩,大概便是如此。”

接着,他又笑着对张居正说:“呵呵,太岳,你四岁成诗;七岁擅;十二岁中秀才,时人皆有‘神童’之誉。这位卓吾兄或可与你较一日之短,他十二岁时便做了一篇《老农老圃论》,立意竟是非议孔圣人视农夫为小人之说,此一出,名动四野,知悉之人无不称他为奇才呢!”

原来,当年高拱奉旨南下主持废弛海禁、开办海市,钦使衙门就设在当时的华南第一大港口城市福建泉州。当地知府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五章 偶遇奇人〗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