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见猎心喜(1/3)

(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对于严嵩的心思,朱厚熜也猜得不离十,听他这么说之后,不满地哼了一声:“身为内阁首辅,武百官以你为尊,何事不能预?却装模作样地跟朕说回避的话!内阁眼下只有你和夏阁老两个人,你是他爹要回避;夏阁老是举荐之人,举荐、票拟由他一人包办就合适了?莫非还要等徐阁老到南京后才能定夺?或者干脆不远千里转送北京,由留守的李阁老和马阁老他们二人酌处?还有,东楼是朕身边的人,让他兼任应天巡抚,朕是不是也该回避,不敢批红照准?”

严嵩敏锐地捕捉到了皇上话语之中的“兼任”二字,心中更是怦然大动说真的,若是圣驾不曾驻跸南都,或者皇上要严世蕃退出御前办公厅,专任应天巡抚,严嵩或许还要为到底是继续做天子近臣,陪侍皇上左右,随时窥测圣意;还是做一任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而费一番脑筋来斟酌利弊。但如今圣驾就在南京,应天巡抚衙门也从苏州搬到了南京开府建衙,严世蕃也能和张居正一样兼而任之,隔日在两处办公,岂不两全其美……

因此,皇上这么一连串夹枪带棒、严厉中却透着亲切和信任的质问,在他耳中,简直宛如天籁一般动听。不过,宦海浮沉几十年,严嵩早就练就了深不可测的城府,纵然惊喜如同阵阵狂澜一般地袭上心头,他的表面上却越发地惶恐起来:“回皇上,应天乃我大明留都、首善之地,巡抚一职何其之重。依我大明官制,理应部推或廷推,方能所用得人,不致偏私。是否等推举名单呈上之后,皇上若无明旨,微臣再与夏阁老商议出个意见来?”

所谓部推,也跟廷推一样,是明朝选官的方式之一,顾名思义,是当某些职位有空缺的时候,由主管官员铨选任用的吏部推举候选人,交由朝廷也就是内阁审议,报皇上圣裁决断。一般来说,部推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三品以下的中层京官和各省督抚、三司、三台等地方官。所推举的人选有一个或若干个主推,也就是第一候选人,是吏部和内阁商议之后确定的合适人选;还有更多数量的陪推,即候补人选。皇上看到名单以后,就用朱笔在他所属意的人选名字上画个圈,此人便能得到这个官缺。如果没有特别属意的人选,通常情况下,皇上都会在主推的名字上画圈,但也有皇帝跟吏部置气,故意在陪推的名字上画圈,甚至把部推的名单打回去要求重推的现象。不过,这都是特例,可一而不可再,皇上屡屡否决部推名单,就会受到朝臣的上疏谏诤,负责选官事宜的吏部尚书和选司郎中也会以“难堪臣职”为由上疏请罪并申请致仕回乡,表面上是引咎辞职,其实是摔乌纱帽向皇上提出抗议。

与之相配套的,还有部选,即是由吏部自行确定并授予具体职务,报备内阁并呈报御前即可。一般来说,五品以下的京官,和四品以下的地方官,都由吏部部选出任。主管此事的,正是高拱目前任郎中的吏部选司,选郎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无论廷推、部推还是部选,都是对皇权的一种约束和制衡,也就是说皇上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授官任职。只有经过廷推、部推或部选的官员,才被朝野内外、官场士林认为是正途出身,否则就要受到疏论,难以安居其位。明宪宗成化年间,宪宗曾经一度想废除部推,把地方官的任命权揽到自己手里,便有一位名叫刘璧的御史上书讽谏,曰“以九五至尊干预部事,古今未闻也。”宪宗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这是闲话(也是为当日引起高拱心病的特旨授官方式的一点补充),略表即止。

朱厚熜首肯了夏言如此高明的奏议,见严嵩始终一副分明见猎心喜,却又不敢坦然受之的官场琉璃蛋做派,心中更为不满,冷笑道:“且不说无论是部推还是廷推,名单都要报到内阁,由你们审议;莫非朕还不知道吏部几位堂官,乃至满朝武大员与你们的关系?照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五章 见猎心喜〗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