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淋尖踢斛(1/3)

第一百零九章淋尖踢斛(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君臣一行人沿着来路,从南城经过通惠桥,来到了诸暨县衙所在地新安江北岸的老县城。

由于是县衙、县等公署所在地,同作为商业区的南城相比,北岸的老县城行人要少很多,也就清静许多,在宽阔的大街上说话,不用担心被人听见。此外,比之先前入城之时,如今身边多了一位诸暨知县孙嘉新,朱厚熜等若是遇到了一位先生一般,一路上忙个不停地问东问西说起来也着实好笑,回到明朝七八年了,跟他打交道最多的人,不是司礼监大太监,就是内阁士、六部尚书,听到的、议论的,都是军国大政,于地方政务民情,却是一概懵懂。这倒也符合他至尊无上、胸怀九州万方的帝王身份。可是,要想治国安民,少得了两京一十三省各级地方官府衙门吗?地方实情,能从各级地方官府衙门的奏疏中了解到吗?今次驾幸南都、拜谒祖陵,他之所以执意要撇开龙舟船队、几千里鞍马劳顿地微服南下,还指示随行的高拱、张居正两人每日入住馆驿,都要接受当地府尹县令的拜访,就是为了补上这一课。不过,那样的官场交际应酬毕竟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那些地方官员也不会跟“高大人”、“张大人”这两位天子近臣、过境钦差说实话。遇到孙嘉新这样心直口快的官场硬汉,他当然要仔细询问、虚心请教了。

孙嘉新先前还有些拘谨,渐渐也就放开了,向他说了许多地方官府衙门盘剥治下升斗小民的鬼把戏,直把朱厚熜听得瞠目结舌,简直有一种“叹为观止”之感。

比如收缴赋税、催派劳役,这是各级地方官府衙门的最为重要的一项政务。前些年征收实物,其中的鬼门道就实在是太多了摊派不摊派、摊派多少、何时征缴、成色如何……各个环节都可以狠狠地敲诈治下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不幸生在有地方特产的州县的百姓,若是更不幸地被地方官府确定为向朝廷敬献贡物的“贡户”,再遇到贪得无厌又心狠手辣的父母官,往往被逼得倾家荡产、卖儿鬻女,甚至每年被逼得弃田逃亡、投河上吊的人都不在少数。近些年来朝廷实行一条鞭法,把各项杂赋劳役折银计征;并且实行了政府采购,宫中及朝廷一应用度,只要能从市面上买到的,也都不再向各省府州县征收,一是体恤民生之苦,二来也是为了以此促进商贸流通。两项新政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是,免征各地绝大多数的贡物,并不能堵绝地方官吏盘剥百姓之门,他们就把主意打到了征收田赋和从百姓手中收购余粮之上。

推行一条鞭法,使得在中国实行了两三千年的实物赋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粮还是要收的一来全国有数万官员、数十万属吏都要吃饭,官员的本色俸、属吏的禄米都要朝廷支出;二来朝廷将大明军制由卫所屯田制悄然改易为募兵制之后,全国近两百万常备军的军粮,除了将军屯转为退伍兵士的农场提供,并用开中法补充一部分之外,还需要国家再解决一部分;三来京师等各大城市的民粮,也需要朝廷掌握一部分用以保证供应、平抑物价。此外,俗话说得好“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从朝廷到各地官府衙门都建有官仓,也要存粮用以应急备荒或赈灾抚民。因此,各地官府衙门仍需要向承种官田的百姓征收田赋,或按照各自拥有的田亩数量,从自耕农手中强制性地购买一定数额的余粮,这就给了贪官污吏盘剥百姓的大好机会。

田赋是为皇粮,征收田赋或收购余粮都有严格的规制章程,连所用的斛斗量具和秤,都是户部定制的“官器”。究其根源,是因为度量衡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自秦朝灭六国、成一统,统一了天下度量衡之后,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明朝尤其建立了一整套完备而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度量衡器均由官府制造,以保证量值统一,凡私造斛斗秤度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零九章 淋尖踢斛〗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