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贼心不死(2/3)
需要斟酌的,是父亲当日告诫自己的“找到合适的时机”,不让皇上在消息来源的时间问题上起疑随同圣驾驻跸南京的通政使司右通政赵华是严嵩的门生、义子,与严世蕃以兄弟相称,两京一十三省的奏疏、公都要从他手边过,“时机”对于严世蕃来说,倒不难找。
皇天不负有心人,又过了小半个月,那日午后,赵华派人悄悄给严世蕃送来了一份奏疏抄件。严世蕃看过之后,意识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时机”已然来到,便兴冲冲地进了宫。
到了宫门口,守门的内侍满脸堆笑地招呼说:“严先生,可有些日子没见你到宫里来了。”
严世蕃大大咧咧地说:“当差不由人,由人不当差嘛!”语气虽说随便得很,却先向那位还悬挂着乌木牌的小黄门拱了拱手。
按照朝廷礼法规制,外朝官员无论品秩,都不需要向内廷宦官行礼。可是,自正统年间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而始,宦官集团逐渐得势,成为左右朝局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庞大势力,明朝开国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那些限制制度就形同废纸了。以嘉靖一朝宦官们自己的话来说:“昔日张先生(指内阁首辅张熜张孚敬)在阁里任事,出入宫禁,我们要先打躬。到了夏先生(夏言),我们只平眼望去。如今严先生(严嵩)要先和我们拱手,方能过去。”内阁首辅尚且如此,无怪乎严世蕃如此讲究礼数。
不过,吕芳治宫甚严,严世蕃又绝非寻常外官,那位小黄门也不敢受他的礼,赶紧揖在地,算是还礼,嘴里说道:“严先生这么客气,真真折杀奴才了。”
每每有内侍前来内阁或府上传旨,严嵩总要馈赠金倮子或银锭子,从未让那些皇上身边的人空手而归过。出入宫禁,也总是要向守门的内侍奉送买路钱,叫做“路票”,与官员到他严府登门拜访,象他家的门房送上的“门敬”一个意思。严世蕃得了其父真传,当然也不例外,一边伸手搀扶,一个小金倮子就塞到了那位黄门的手中,低声笑骂道:“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休要拿我取笑,你总也不听。如今朝中只有一位‘严先生’,那是我爹!你这么叫我,漫说坏了朝廷规矩,我爹闻说了,也断不依我!”
原来,宦官内侍只把内阁士称为“某先生”。那位小黄门称自己为“严先生”,严世蕃当然不敢接受这几年里严嵩坐稳了内阁首辅的位子,加之严世蕃又成了天天在御前行走的天子近臣,官场中人都将他视为日后入阁参预机枢要务的一大热门人选,关系密切之人就凑趣当面以“小阁老”相称,严世蕃听了心里十分熨帖,从不否认。但那是在外官面前,在宫里这么叫,倘若传到皇上耳中,可就大大地不妙了!
那位小黄门仍坚持给严世蕃行了揖礼,顺势将金倮子悄悄塞进靴筒,谄媚地赞叹道:“啧啧啧,严老先生的家教、门,全天下都罕有呢!严大人这么懂礼数、守规矩,又深受万岁爷信重,宫里的娘娘们也都说你严大人的好话,我们这些做奴才的那样叫,还不是早晚的事儿……”
面前此人虽说只是一个职位低微、身份下贱的奴才,说起来话字字句句都说到了严世蕃的心坎上,尤其是他说“宫里的娘娘们也都说你严大人的好话”,更让严世蕃心花怒放严世蕃接任应天巡抚之初,吕芳便拜托他照料诸位妃嫔家人。事涉皇亲国戚,又有吕公公的金面,他当然不敢怠慢,尽心竭力地把那些国舅爷都安排到了诸如税关、榷场等各处肥缺,还特意吩咐有司官员,那些人不必到衙理事,每月按时将俸禄送到家中。这样的安排,既替皇上照顾了亲戚,又没有招致朝野内外的非议,上上下下都十分满意。那些皇亲国戚们平白得了一注小财,衣食无忧,就都进宫向自己的女儿、妹子谢恩;那些妃嫔感念他的好,当然少不了在侍奉枕席之时,替他吹吹枕头。有这么多要害人物帮他抬轿子、吹喇叭,何愁日后不能飞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三十四章 贼心不死〗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