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大动作(2/3)
向生猛,石达开只不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而已,要是按照清军这边的情况,妥妥的都是名将之材。
就像吴可吴大军门,此时在清军的宣传中,那也是名将一流,谁叫他战功大还几乎没怎么吃归败仗呢。
就算江西那次被音德布狠狠坑了一把,最后突围之时太平军的伤亡数量,也绝对在乡勇队之上。
吴可等人正商量着怎么对付石达开这种强人呢,谁知道人家根本就没走陆路通过黄州,而是乘船先赶到安庆而后直奔金陵而去。
对此一干安徽清军将领也是无可奈何,安徽水师早已名存实亡,安徽段长江江面纯粹就是太平军水军的天下,吴可等人就是想做点手脚都没办法。
不过他们也十分好奇,石达开如此急切赶回金陵是有何事发生?
安庆太平军没有做出过分举动,依旧是不死不活的跟安徽清军耗。黄州那边也一切正常,土狗部三千清军,在数千地方民团的瞥和下,依旧死死压制黄州城里的胡以晃部太平军,也没发生什么让任意想不到的巨大变故。
湖北那边的局势也陷入僵持阶段,被围在武汉三镇的太平军出不来,围攻的各路清军人马一时也攻不进去。
至于江西方面,被打残了的湘军龟缩与南昌坚城根本不敢出来,庆幸逃过一劫还来不及,哪有精力和实力发动反扑作战?
可以说太平军与清军的几处主战场都处于僵持阶段,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变化,除非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变化。
可惜的是,吴可对这一段太平天国的历史不是很熟,假如他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就会知道太平天国首府正在蕴量一场针对清军的大行动。
原来自1853年5月以后,太平军的精锐部队分别调往北伐、西征战场,天京附近兵力大为减弱,以致经常受到江北、江南大营清军的威胁。
1854年7月,清廷从广东所调的五十只红单船陆续驶抵镇江一带江面,太平军的“龟船”和部分营垒相继被其击毁,对天京的水上运输威胁甚大。1855年,形势更趋严重。
继北伐军于当年5月全军覆没之后,天京西翼重镇太平府和芜湖又于次年被安徽清军攻占,加上皖北重镇庐州早早失陷,天京的东方屏障镇江及其对岸的瓜洲,也屡遭清军进攻,使天京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好在自1855年初起,西征战场转败为胜,太平军又重新夺回了武汉以及湖北、江西部分地区,湘军陷入了兵分数处,被动挨打的局面。
这就使天京当局有可能从西征前线抽调大军东援,摧毁江北、江南大营,改善天京处境。
尽管出了个安徽清军搅局,淮南大部分地区重新被清军占领,但太平军依旧控制了几处要地,特别是安庆在手保证了其在长江航道上的优势。
就在各处战场局势僵持之时,太平天国的反攻有计划又有层次的开始了,首先就是打通天京与镇江之间的联系。
清军于1853年5月起,就开始围攻金陵下游的咽喉要地镇江。
1855年4月,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在镇压了上海小刀会起义之后,率清军七八千人到达镇江外围,加紧对镇江的围攻。镇江城内米粮、火药渐感缺乏,形势十分严重。所以太平军调兵回援后,首先东援镇江。
镇江城内有太平军约万人,守将为检点吴如孝。太平军东援时,由吉尔杭阿统领的镇江外围清军兵力已增至万余人,分别驻扎于城西南之九华山和城东之京岘山一带,另由提督余万清率兵一部驻于下蜀街,总兵虎嵩林率兵一部驻于高资,准备阻截由天京东援的太平军。
期间,两江总督怡良也不是没有牵线搭桥,要求安徽清军吴可部配合江苏清军作战,出兵威胁天京安全吸引一部分太平军注意。
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新列强时代】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三十八章 大动作〗地址https://wap.275b.com/2_244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