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局势变幻(2/3)

子弹工厂之外,乡勇队丫头建了一些配套工厂,比如枪管之类的重要部件生产,给火枪队减轻了不少麻烦不说,乡勇队的军费开支也省下了不少银子。

除了骑兵和火枪队之外,剩下的七千战兵全都是刀盾手,专门负责近距离战斗跟攻坚战斗所用。毕竟无论是火枪队和骑兵,在某些特殊环境下被限制得太死,还是需要用冷兵器部分帮忙做‘苦力’的。

安徽河南来回跑了一趟,情况都很不错让他十分满意。而且因为之前河南的大肆封赏,此时手下小弟只要有雄心的一个个士气高昂,巴不得天天有战斗好立功受赏。

淮北方面经过吴可等人多年经营,不说境内土匪绝迹但局势稳定治安良好,而且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

除了在庐州和滁州一线需要防备太平军突然发难,还有接收山东方面源源不断的难民潮之外,安徽清军控制下的淮北地界可谓一片太平。

而刚刚将军事力量蔓延而去的河南,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扫荡和清剿,各地小捻匪和土匪武装被清剿得差不多,要么乖乖向官军投降要么直接被灭,要不然就好命的逃到周围省份躲过一劫,总之经过大半年战乱河南境内匪患已基本剿清。

当然了被赶去山东艰难求存的捻匪主力不会轻易认输,时不时的派出小股人马过界袭扰一番,可惜每次不是碰得头破血流就是无功而返,由于战斗次数多但规模不大,当安徽清军彻底控制河南局势后干脆成了实战练兵之所,替乡勇队跟楚勇源源不断‘培养’有战斗经验的老兵。

也就在吴可视察领地军营之时,时间匆匆而过外界局势不断发生变化,首先是东北那边终于发生让朝廷万分不愿发生的事情。

1858年5月13日,穆拉维约夫亲率数百名俄军,在两艘炮艇的护送下,抵达瑷珲,他亲自带数十名军官,进城谈判,奕山当即同意。

穆拉维约夫提出“两国界址,自沙毕奈岭以东,额尔古讷河入黑龙江、乌苏里河、松花江至海,沿河各岸,半属俄国,半属大清的提议。”

奕山答称:“两国分界,即以格尔毕齐河、兴安岭为限,议定遵行,从无更改,今若照伊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

双方争议不决,至暮而散。四月十一日,俄方首先将单方面拟就的条约草案,交给中方,要求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只是“今将黑龙江左岸,北自精奇里河、南至霍勒木尔锦屯,其中旧居屯户,仍令照常永远安居,其余空旷地方,均与俄国为界。”

可惜这样谈判毫无结果,俄方代表回船,清方派佐领爱绅阿携文前往俄船协商,穆拉维约夫嚣张表示:“以河为界字样,断不能删改。”

四月十二日、十三日,穆拉维约夫称病未来,四月十四日,穆拉维约夫来后“勃然大怒,举止猖狂。”提出最后通蝶,然后愤然离去,夜间俄船”火光明亮,枪炮声不断”,显系武装示威。

在俄军的武力恫吓下,奕山只得屈服。“为暂安夷人豺狼之心,允其所请,换给画押文字”。于四月十六日,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内容如下:“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讷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之地;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河,作为大清国所属之地;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连两国交界明定之间地方,作为两国共管之地。

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中国、俄国行船,各别外国船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

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居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大臣官员管理,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消息通过京城传到吴可耳中之时,他只气得大骂一句混蛋,便没心情继续理会东北发生的憋屈事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新列强时代】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七十五章 局势变幻〗地址https://wap.275b.com/2_2446/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