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正轨(2/3)
一线因为之前江北大营的两次被破,治安环境那是差得不能再差,盗匪横行流民遍野就是最好的诠释。
吴可的目的就是拿这些上不得台面的盗匪之流练兵,顺便整理整理两大要镇的治安环境。要知道在太平年景无论镇江还是扬州都是江南一等一的繁华之地,没见那唐诗中所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么,可见早在唐时扬州便是一等一的繁华所在,一点都不比苏杭差上多少。
可就是再好的地方,历经兵灾之后没成废墟也好不到哪去。
练兵效果还是不错的,虽然各大兵营拿出来的人手不多,但对付一帮没成气候的盗匪还是很容易的,随着剿匪战斗的深入,之前严格训练的效果也慢慢显现出来,起码一个营头三五百人清扫一县之盗匪武装不在话下。
当然,眼下吴可吴大总督认为还不是跟太平军大打出手的好时机,所以虽然各兵营新建营头在镇江和扬州一带活动频繁,但却没有过分刺激驻守与金陵外围的太平军部队。
虽然擦枪走火避免不了,但是冲突和战斗都限定在某一范围之内,无论是太平军将领还是吴大总督都觉得可以接受,并没有近一步扩大战事规模的想法。
尽管有些兵营主将认为应该和太平军主力一部打上一打,起码也要挫一挫太平军最近兴起的势头。这也是因为手头人马战斗力提升底气大盛的缘故,谁都想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建功立业升官发财。
麾下将领有斗志是好事啊,吴可吴大总督尽管觉得时机不对,但也不想挫了麾下将领的锐气,所以就任由某些好战心切的将领自由发挥了一回。
结果那些将领自然没讨到好去,在太平军防守部队的打击下差点出了大乱子。幸好吴大总督早有准备,乡勇队两个大队人马一直在外策应,眼见情况不妙急忙杀奔而出,将陷入泥潭的清军部队给拉了出来,不过就是如此也损失不小。
吃了教训之后,那些之前还蠢蠢欲动的将领顿时老实下来,知道手头实力不够只得听从吴大总督命令,老老实实苦练内功以求手下实力迅速提升。
当然,吴大总督现在不找太平军主力的麻烦,并不代表他就不会做什么有针对性的动作。江北大营是不能再立了,他可不希望两江地盘上再来位什么钦差大臣什么将军啥的。
镇江和扬州也不能驻扎大军,吴大总督现在还不想太过刺激太平军,或者吸引太平军主力部队的关注。
但也不能给太平军肆无忌惮进出的机会,所有吴大总督干脆在扬州镇江和金陵之间设置隔离区,将隔离区范围内的百姓全部迁移到后方,然后再雇佣民工挖出三条长达几十里宽有三米以上的壕沟,再引入附近活水以做天然屏障。
工程量虽然不小,但相对于太平军的威胁按理说实在不足为提。
除此之外,镇江和扬州城布置有完备的单向防御工事,城外重要地段和山坡高地也不放过,总之将两地布置成一个完全的防御体系出来。
兵力部署也不需多,各自按了个总兵过去,常驻,然后不时有流动部队过来露一露脸,迫使对面的太平军人马不敢太过嚣张狂妄。
至于常州面向金陵一带地区,囤积清军各部不下五万,还有战斗力强悍的乡勇队坐镇,吴可吴大总督自然不会跟太平军客气什么,三不五时打上一仗,成天喊杀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吴大总督不可能将所有火力全部集中对内,近再咫尺的太平军当然不能当作没看见,起码要做出应有姿态和表示,让朝廷看一看他这个总督做得还挺合格的。
如果放在各兵营加强训练之前他还真没这底气,与太平军随随便便就能派出上十万历经战火的人马相比,常州清军驻军虽众但能用着实在太过稀少。
精兵强将都是打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新列强时代】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二十四章 正轨〗地址https://wap.275b.com/2_244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