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五章 算总账(二)勒索(2/3)

法无天!”

给吓了一跳的幕僚挥手把跑进来打扫的下人赶出去,关起门后一脸紧张的安抚他:“部堂大人切勿高声,慎言呐!”

王文韶须发皆张的呵斥:“怎么地?老夫在自家说话还不敢放声了?难不成那杨鼎世有顺风耳?”

幕僚叹道:“您忘了?当初翁常熟与弟子私宅闲语,都能给那杨鼎世揭出来,可见其耳目之长。更别提,此地还是李合肥故地……不可不防啊!”

王文韶呆了。翁同龢当初下台的事儿,所有人都觉得诡异。大清国既没有锦衣卫也没有粘杆处,怎么就给人知道了呢?联想起杨浩出道以来的种种神奇之处,忍不住浑身一抖,冲天怒气登时泄了个干净。

颓然坐倒,喟然叹气:“唉,这日子是没法过了。”

扭头再看桌上的账本和那一堆单据,他烦乱的一挥袖子:“算啦算啦!赶紧把这些东西都送京城去!谁爱管谁管,老夫不掺和!”

不用他多说,幕僚们自然把东西都划拉出去,顺便替他把折子写好,以四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杨浩一行人那么张扬的动作,根本瞒不过有心人。前脚离开,不到半个小时就有详细的小道消息传播开来。先是把天津卫闹得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一万多大军回来,是不是要跟朝廷兵马起冲突。随后京城里的大人物们听说了杨浩要账的数字,和追究责任的事情,顿时一片哗然!

光绪皇帝在看到王文韶的电报之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怒气冲冲的连发雷霆震怒:“四千万,四千万两啊!他怎么不去抢?!就算他为朝廷立下些微的功劳,如此狮子大开口,到底还有没有点天良?李经方呢?还有新军里那么多的官员呢?朝廷对他们一向不薄,难不成也要跟着杨氏犯上不成?!”

新军第一镇一万多人,多数是来自朝廷的官员和士兵。按道理说他们不至于跟着裹乱吧?

但问题就在这里,李经方他们一直连个折子都没上!甚至第一批军队都已经从高丽起航了,他们都还在平壤呆着呢。这事儿,不对劲!

李鸿藻听闻杨浩要秋后算账的消息,就知道事情不妙。老家伙们都是当世第一等聪明人,阴谋算计都是一流水准。

他当即站出来,躬身道:“皇上,杨氏所图非止一端。当务之急,不是顺着他的路子让朝廷为难,而是要加强军备,以防不测!”

光绪皇帝一愣,迟疑道:“李爱卿的意思是,那杨浩还敢兴兵造反不成?!那第一镇可不是他一家子的。那么多人,就不怕家人遭受牵连,受到朝廷法办吗?”

一般人大概也会那么想。第一镇里的人,除了杨浩的铁杆四千多人外,天津去的三千多人包括了天南海北的青年;新招募的士兵有一半来自辽东各地;还有淮军旧部。算起来,成分复杂,且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族,杨浩也没那个本事全都照顾到。

李鸿藻等人心里头叹气,皇上还是太年轻啊!他哪里知道,杨浩如日中天的淫-威之下,各省督抚怀的是什么心思?那些人当真就能配合朝廷去拘押捕杀其麾下军士的家人?

难,太难了!

之前山东李秉衡指使不动章高元,如今过了几个月,其焉能没有防备?谋定而后动乃是杨氏一贯的做事特点。

当着那么多朝臣的面儿,李鸿藻不想解释太多,显得皇帝多浅薄。他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军饷一事为最为紧要之急务,可着户部以专人计算停当,酌情拨付,不令军士有闹饷的借口。来归之军兵,可令其分驻芦台、马厂,不过老臣认为,应令择佳地安置。”

“李大人所言极是!没了闹事的根由,杨氏顾惜名声,就不敢动辄兴兵。”荣禄站出来附和,“另外,奴才提议可令部分军士安置天津东南七十里外小站镇。此地原为盛军营盘,地广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立鼎1894】最新更新章节〖第二九五章 算总账(二)勒索〗地址https://wap.275b.com/2_248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