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北上,糟糕的航运(2/3)
被三里地外海拔二百多米高的小山顶上,手持单筒望远镜的安治泰看的清清楚楚。
他特别关注鳞次栉比的整齐划一规格板房,和斜阳下熠熠生辉的不锈钢旗杆,嘴角浮现出意味深的笑意,含混不清的道:“或许这就是上帝的旨意,让一桩奇迹诞生在帝国看中的地方。”
放下望远镜,安治泰带着两名随从和一名向导,转身沿着山脊,向县城放下行去。
马山上,杨浩用大倍数双筒镜盯着他的背影直至被松树遮住,冷哼一声道:“这洋鬼子莫非不知道,镜片反光有多严重吗?就这水平还出来搞侦察,真够菜的!”
旁边的刘大富很狗腿的奉承:“那是,谁能跟少爷您比啊!洋人也不行!”
杨浩一歪嘴:“少拍马屁,告诉方云海,给我盯紧了他们!寻个机会把那向导抓住拷问清楚。另外,看看有没有做过伤害老百姓的勾当。若有,宰了他!”
这年头,帮着洋人为虎作伥的二鬼子教徒更可恨。他们多数出身地痞混混,游手好闲祸害乡里,并不是真的信教,却帮着洋人很容易就打入民间,获取原本极难得到的大量情报,充当带路党,欺男霸女敲诈勒索,坏事做尽!
“明白!”刘大富干脆答应着,转身颠颠的跑去了。
方云海,是他们那批十一土贼中的一个。家就在十里外的村子,父亲是个考试考迷糊了的混沌秀才,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什么都不会干。
方云海从小跟着启蒙习,三百千都能背,但一样不懂养活自己,一次被骗着上街讹人事发,给老秀才拿棍棒打出去不准回家。经过半个多月的教育,他算是改的差不多了。被杨浩隆重送回去,得到老父亲的原谅,从此死心塌地当差办事。
作为十一人里头认字最多、能写能算的“化人”,暂时与另一人黄老八轮流坐镇县城,掌管情报搜集整理工作。
方云海的行动当真利索,当晚就布置停当,第二天一早,安治泰等人刚进县城就被他们盯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不知怎么悄悄给他们的水里下了混合葡萄糖的高浓度硫酸镁,搞得几人腹泻到脱水!不要说打听消息,半条命都整没了。
只不过这一幕,杨浩却是看不到了,那时候,他已经悄悄绕过县城,从涛雒口乘上帆船,与彻底呆烦了的宋云生一行一起,晃晃悠悠的往北航行。
杨浩是头一回坐这玩意,全木头打造,里外一股鱼腥味,随吹动晃晃悠悠,没经验的人三两下就能晕头转向,吐成一堆---比如好汉王仁义。这位走南闯北一路平趟,功夫了得的高手,愣是没走出一里路,就把早饭贡献给了海里的鱼鳖虾蟹,脸色蜡黄,哪怕吃了杨浩给的晕船药,也不顶事。
杨浩以前常坐快艇,以及过海轮渡,却也扛不住这摇晃,脑袋晕晕乎乎的,连声大叫:“不行!得赶紧把大船弄来,这东西舒适性太差了!”
宋云生却一点事没有,两腿站稳了甲板,迎着腥咸的海笑道:“杨兄就算弄来大船,眼下也没地方停靠!咱们条件有限,且将就了吧!”
他近几年经常从天津跑烟台或者牛庄短线,早都习惯了的。
杨浩无奈的扶着船帮,努力把视线往远处看,对撑死只有7节的速度表示完全的吐槽无力,到区区只有一百公里的青岛,不得跑到天黑啊!
但他没别的办法。这年头,想从陆路开车穿州过县不说惊世骇俗,也没地儿加油。乘船是最顺畅的。但在1894年,不但日照没机动船,全国沿海的线航运,也只有轮船招商局、英国太古和怡和三家的定期航运。还多是千吨以下的小船。北上的路线,也限定上海---芝罘---天津---牛庄。
青岛口才建成铁码头两年,停靠的都是帆船,偶尔有北洋水师的机器船往来,没有固定航班。
杨浩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立鼎1894】最新更新章节〖第六十二章 北上,糟糕的航运〗地址https://wap.275b.com/2_248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