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中国实验大学(上)(2/3)
由华侨和外国实业家,用西方科与管理的办法来办,教员请外国者来当。请外籍华人来当校。
286第一次深圳特区之行结束后,当时特区的市容市貌给286留下兴旺发达的深刻印象,回到北平之后,286邀请当时中央高层领导人谈话时重点提到:在深圳那里现在至少有两件事情可以办,一件是兴建核电站,还有一件是华侨投资办所大,华侨在那里办大,教授的水平高,很多人是第一流的者,教设备也是人家出钱从国外买来。这件事要认真地搞。我们花不了几个钱。可以给我们培养一批人才。
第一次巡视特区结束之后,286决意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按照286的意见,中央决定开放吴淞、大连、青岛等十四个沿海城市。由此掀起共和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浪潮。可以说当时深圳筹建的中国实验大是286深化改革中十分关键的一步棋。
1985年夏季。得知中国实验大筹备工作已经正式开始的陈树柏欣然回国,起草了 “中国实验大”创办协议书,也就是眼下梁远手中拿着的这份厚厚的资料。
梁远前世的得知中国实验大。还是一次闲聊航空发动机人才问题时偶尔听母亲李远玲提及,别的方面印象不深,到是李远玲一句这所大没有党委使得梁远记忆犹新。
梁远先略过手中资料的基建和规划部分,直接找到手中资料的核心部分——当时陈树柏教授和深圳特区政府签署的创立中国实验大的协议。
整份协议异常的短小精干,只有区区十条。
一、特区政府授权陈树柏教授主持创立一所综合性大,定名为“中国实验大”。
二、中国实验大之办宗旨是借鉴先进工业国家教育之处,探索一套先进而适合中国国情之教育制度,培养新一代具有先进科知识之建设者。
三、校址定于广_东_省深圳特区,政府将为校征得一块大小及位置合适,交通方便之土地作为校址。
四、办经费由政府拨款及陈树柏教授募捐解决,先进仪器设备将主要由募捐解决。
五、建立校董事会,由政府领导人和国内外之社会著名人士组成,校董事会决定校之预算及其他最重要之事项。
六、校是校之最高负责人,全权负责校一切工作。校由校董事会提名,报政府任命。政府同意任命陈树柏教授为第一、二任校,每期六年,共十二年。
七、校务委员会由校任命,报政府备案,该委员会协助校,负责全权教及行政工作。校实行党政分离原则。
八、政府授权校在本人自愿之条件下,从全国各部门调入教职员工,对不称职人员,有权退回人事部门重新分配工作,校有权确定教职员工之编制及职称。
九、校务委员会全权负责按照校董事会批准之预算支配全校经费,包括设备与工资经费,并有权调整工资及杂费之水准。
十、校参加全国招生,毕业生不参加国家统一分配,而由校根据生品情况和本人志愿,负责向用人单位hayes..hayes.推荐。政府承诺提供人事及户口方面之支持。
被资讯大潮洗礼过的梁远,看着手中资料党政分离那几个字眼苦笑不已,这四个字看起来简简单单,不过其所能激起的浪恐怕连286弄不好都无法掌控,想着几个月之后那场差点席卷了整个共和国的波,梁远更觉头大无比。
坐在梁远右侧的沙发上的周远航回国不久,对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感触不深,看着梁远面带苦笑看着手中的资料有些焦急地说道:“远大少,这所大对集团来说算是至关重要,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为湾流宇航服务时,单单负责研发湾流3公务机的航空工程师就多达五千余人,间接关联的开发人员大致有两万多人,若是加上产业链至少有十万以上的航空工程师为湾流项目服务。”
“而国内航空产业的情况大少应该清楚,目前国内整个航空工业能胜任民用航空工程师职称的,绝对不会超过六万人,而眼下国家航空方面的院校每年毕业的相关大生还不到六千人,就算除去所有的外因,单从人力资源上来说,哪怕国家所有的航空资源都归我们支配,目前国内航空工业的水准也支撑不起集团战略规划。”
“再考虑到集团目前运作的m75客机项目已经接近大型干线客机,所需的人力资源相对较小的湾流公务机来说要远远的超出,除非未来的远嘉只做组件组装,否则人力资源问题注定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听周远航说完,梁远暗自点头心里对当初找到周远航的那家猎头公司格外的满意,虽说要价高些,不过从目前周远航表现出的能力来看绝对是物有所值。
假如总结共和国航空工业落后的因由,从研发体制到资金投入、从技术水平到国际环境,洋洋洒洒写个百十万字也绝不稀奇,不过周远航没去扯这些有的没的,直接抓住了问题最为主要的核心——人。
1988年,连航空部部和看大门的老大爷都包括在内,整个共和国航空工业所有从业人员在五十万左右,以八十年代共和国国有企业职工结构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工业之动力帝国】最新更新章节〖第213章 中国实验大学(上)〗地址https://wap.275b.com/2_264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