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十大悲情才子榜(2/2)
爱才之心,本打算委以秘书监显职,但薛道衡不识时务,写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奏上。 隋炀帝看了以后,老羞成怒,对大臣苏威说:“道衡至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鱼藻》是《诗经》中的一篇,据《诗序》讲,此诗通过歌颂周武王而讥刺周幽王。薛道衡是否有此意不得而知,但隋炀帝猜忌心很强,又专横-,他岂能容忍别人把自己和周幽王联系在一起,由此便产生了杀害薛道衡之心。 大臣裴蕴担任御史大夫,他知道炀帝讨厌薛道衡,就上奏弹劾,说:“道衡负才恃旧,有无君之心。见诏书每下,便腹非私议,推恶于国妄造祸端。论其罪名,似如隐昧,源其情意,深为悻逆。” 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隋炀帝却览奏大喜,称赞裴蕴说:“公论其逆,妙体本心。”下令将薛道衡逮捕审讯,没有实据,最后逼令自尽,天下冤之。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薛道衡死后,尚有文集70卷行世,后散失,明人辑有《薛司隶集》,从中还可略窥这位隋代大文豪的风采。 “十大悲情才子榜第九名——高启(大明王朝!)” “奖励:粮草二十万!”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 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 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大秦万朝:金榜曝光了我的身份】最新更新章节〖第451章 十大悲情才子榜〗地址https://wap.275b.com/330_33076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