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位意外的客人(2/3)

览会】

此时,手里李一些比较意动的粉丝们才恍然反应过来,没有票,抢不到票!

不管是不是恰饭,也不管是不是推广,管他呢!

既然这么多人想看都买不着票,那肯定是有点东西的啊!

好东西,当然就要积极参与积极体验了。

于是,他们也开始加入了抢票购票的大军中。

恨不得博物馆的购票系统,能像高铁那样快,可以交钱自动抢票,就不用他们眼巴巴地在电脑面前守着了。

博物馆前三天不待客,之后开放半个月。

半个月的票,三天就卖完了。

这让陆言松了一口气。

看来是他前几次展览精益求精的态度,打下了良好的口碑,所以这一次的农具展览推广,才会这么顺利。

那么,余下的事情,就交给时间,不需要陆言来操心了。

等到真正开馆那天,博物馆多了好些个员工。

其中有陆言招来的临时工,还有几个是本市的大学生,本身就是博物馆的常客,比如赵汉阳。

再比如,特意过来帮忙的赵琢。

这些人本身都要一定的文史基础,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的,比临时招来再培训的兼职员工还要好不少。如此一来,倒是省了陆言不少功夫。

这样一来,博物馆开展当天,包括后勤人员,安保人员,加起来足足有三十个多人,达到了博物馆开业以来的最巅峰!

陆言甚至觉得,这一天可以载入博物馆史册了。

实践展览活动,以自由自愿的,准则向小学生们开放。

选在了周末的时候,由老师陪同或者监护人的陪同来参观体验。

开展第一天,来的人不是很多。

不过,来的少数人里,大部分是家长带着孩子过来的。

其中有一个带着儿子来参观的爸爸,让陆言印象深刻。

那位爸爸看上去年纪大概在四十岁左右,孩子约莫十岁,父子两人从头到尾,体验了一遍。

体验完了,孩子没什么感悟,倒是爸爸先哭了。

那位爸爸蹲在博物馆地面上,捂着脸呜呜哭了起来,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小时候家里穷,差点没有学上。那时候是我爸一担子一担子的粮食,才供出我的。那时候日子苦啊,一年到头见不了多少肉沫,但日子至少还有个盼头。一家人也齐心协力,一心想要把日子过好。”

“可如今日子是好过了,却没那股子劲儿了。我爸用这些东西种出来的粮食,一口饭一口饭把我养大了,可我儿子长这么大了,还不知道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对食物也没那么珍惜,告诉他种庄稼不容易,他还觉得离谱,觉得用上机器,很快就种完了。我一直想着,有空带他回乡下种地去,体验体验当初他老子的辛苦,却一直没有机会。今天……今天可算体验了一把……”

“现在我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差点都忘了,当初的苦日子是怎么过的了。诶!”

这位爸爸哭得像个孩子似的,即使极力控制,但当他看到一脸懵懂、对这些农具十分陌生的儿子,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泪水还是流了下来。

周围的几位家长,差不多都有同样的感悟,亦或者相似的经历,围在一起,谈论起了往昔岁月,间隙间穿插着有关育儿经的事情。

场面一时间十分融洽。

而孩子们,今天不管怎么玩、怎么作,都是被允许的,最后都会免于七匹狼,再加上周围有年龄相仿的朋友,所以他们也玩得都很快乐。

其实孩子们并不是完全不理解父辈的辛苦,只是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离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太远了,时间本来就会切断许多的联系,而空间也会,他们和故土的联系太薄弱,自然没有父母亲、没有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祖辈对土地那么深的记忆。

但论及对土地的感情呢?真的就比父辈更淡薄吗?

炎黄子孙守护家园的情怀,是刻入骨髓的。

即使孩子们一次都没有下地种过田,看到这些农具,知道了种田的方法,他们的心里,还是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与熟悉感,以及一种征服自然、适应恶劣环境、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生存下去的本能!

也许他们没有父辈祖辈吃过那么多苦,受过那么多罪,没有父辈祖辈对土地的感情来得深沉,但他们也很认真。

体验过一次了,还会再次排队,从头体验,玩得特别开心。

临走时,家长和孩子们还领走了陆言编撰的浅科普种田手册,算是为这一次展览活动,落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一天的展览结束了,一共接待了五百人次的游客,比预想中的要多一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国传承从博物馆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位意外的客人〗地址https://wap.275b.com/355_35587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