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静候佳音(2/3)

,以防关东诸侯断掉讨董前军的粮草。

除了济北国与东郡两处后方粮草大营之外,曹操与鲍信还游说陈留太守张邈为了卫兹的死而继续参与讨董联军复仇;意外之喜便是河内郡的王匡虽然兵马先前被郭汜尽数击溃,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重新在河内招募到万余兵马,眼下已经由河内名将方悦统领直奔河内郡最西端扼守洛阳以北的平阴、孟津渡口,王匡本人更是亲自前往旋门关告知燕北等人,只要燕北不退军,他王匡便势要与燕北共存亡。

最不希望讨董联军退走的其实就是河内太守王匡,他很清楚如果关东诸侯退走,他的河内郡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保全的,如今虽然袁绍等人打算另立刘虞为帝,王匡对那边的决策表示赞同,但他也要陈兵黄河北岸守备董卓军。

袁绍的计策如果成功,王匡的河内郡便是边境;如果计策不成功,王匡同样首当其冲,他要做两手打算,便是一面赞同袁绍另立皇帝,一面全力支持燕北讨董,尽力将战线推至河东、弘农潼关一带。

只有那样,河内郡才是安全的。

而南面的孙坚对于燕北这支盟军主力的拉拢自然是不必多说,当即定下了来年开春同时进攻直取洛京聚首的约定,至于其后的袁术倒没有那么激进,只是简单地承诺绝不会断了孙坚军的粮草,对于派兵之事是绝口不提。

眼下对袁术而言,他根本没想着什么取洛阳或打董卓,将南阳郡化为自己领地才是最重要的事宜。不过对拥有强大战力的燕北,袁术还是本着作为盟友尽量交好的态度,言明如果燕北有什么需要,袁公路也会鼎力相助。

左右只要不挡着他袁公路的前进步伐,他是不会与燕北这样的豪杰为敌的。

有了曹操、孙坚、袁术、韩馥、鲍信、王匡这些人的约定,至少为燕北保证了即便袁绍等人退兵,他们仍然不伤元气,拥有与董卓对峙甚至进取潼关的力量。

另一方面,燕北亲笔书信对白波谷群贼帅、青州奋武将军公孙瓒的出兵邀请书信,也都得到了答复。

别的不说,原本作壁上观的郭太等白波帅在见到讨董联军中燕北大放异彩,接连夺下荥阳、汜水旋门关等前线重镇,证明了自身势力,更与声势颇为浩大的袁绍拥有分庭抗礼的威望,白波谷众贼帅也从摇摇摆摆的态度中改变了心态。

尤其是杨奉,一直记得燕北那句,我辈草莽之人生逢此时,正应火中取粟。

这句话说中了杨奉心中的痒处,当即不顾郭太等人的摇摆,联合南匈奴栾提于夫罗与燕北定约,来年春季出持度辽将军燕北的旗号自河东南下,引军截断董卓与关中洛阳的联系……作为此次出兵的交换,他们要求在燕北得胜后,亲自为他杨奉向朝廷表举,求得一个杂号将军的名位。

燕北对此自是无不应允,自关东起兵会盟于酸枣,杂号将军已是在关东之地满街都是,单单几次作战兵败或丧命的人之中,别部司马、校尉这种官职已经是低的了。比方说兵败的奋武将军曹操、济北相鲍信等人。别说是击败董卓后上表皇帝给杨奉一个杂号将军,就是燕北如今效法袁绍私自任命一个河东太守,这官位在关中关东之地,照样有着不亚于朝廷的可信度。

这年头手底下有兵马,朝廷的威信已经低到空前。

这也正是燕北拼尽全力要讨伐董卓的原因,他不愿看到袁绍等人窃命……因为他的身份不同了。他是朝廷正统的度辽将军,在一年之前,整个北方有他这样官位的人只有区区一个公孙瓒,可是现在呢?

满地都是杂号将军啊!

他想要继续保持自己的威望与正统,要么学袁绍另立一个皇帝,但除了刘虞没有谁有这样的威信,而刘虞不会希望称帝,这也就断绝了燕北的念头;除此之外,便只能击败董卓,恢复朝廷法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纵兵夺鼎】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八章 静候佳音〗地址https://wap.275b.com/36_3605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