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教育改革(下)(1/2)

其中的奥妙在于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是上的贵族校,这些校的功课是很重的,习成绩也很受重视,而普通的中小要求则很低,因此给人以西方教育不重成绩的假象。可是最后当他们要进入大的时候,其中的差距就完全显现出来了,不是美国人到了大才用功,而是只有用功的美国人才能考上像样的大

要说与中国教育的区别,美国教育主要是多了一些社会实践和业余兴趣之类的考评内容,这对有钱人家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但是穷人子弟却很难负担得起锻炼这些能力所需的高昂费用,因此他们需要在习成绩上明显比家里有钱的同更加出色,才能勉强抵消掉其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美国的穷生在习上需要比中国的穷生更加勤奋刻苦才能有机会出人头地,谁能说习不需要刻苦?考试成绩不重要?

不过,在听取了更多的反馈意见之后,胡卫东还是对原定的教改方案进行了一些修正,例如小、尤其是三年级之前要以培养生的习兴趣和良好习惯为主,不能施加太大的习压力,并且还对习题数量和考试次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免心智还远未成熟的小生因为过重的习压力而厌。此外,胡卫东还规定统考出题组的老师们不准出与考察生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无关的偏题怪题,违者将被剔除出去。

但是。从小四年级开始,生的课业压力就开始明显增大了,他们必须在两年时间里完几乎相当于后世小三个年的课程,而进入初中之后的业压力则更加沉重,同时因为义务教育的结束,生们还将开始面临残酷的升考试。

由于中国在至少二三十年内中高级教师的短缺将期存在,因此虽然远比历史上更早地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以降低教质量为代价的,但基于当时的国情,这样做是值得的。),但从高中/小中专一级开始。校数量与招生人数较之小初中大幅减少。平均每5个初中生里面才有一个能够考上高中或者小中专(注1),而在高中生里面更是每10个才有一个能够考上大专院校,其中考上本科的不超过5%,因此这个时空中考与高考的残酷可想而知。

而且与历史上的后世不同。这个时空的中国生就算考进了大也轻松不下来。考虑到这个年代的研究生已经堪称是专家级的高级人才。因此考研难度大一点倒也可以理解,可是只有不到一半生能够顺利毕业(注2)就实在有些夸张了,中国也因此成为了后来世界上唯一一个大是“严进严出”的国家。甚至即使在几十年后,由于高中入率的飞速增加和小中专这种特殊校的消失,大生中不能毕业的依然十分普遍

不过,有付出就有回报,且不说大生毕业之后前途一片光明,甚至在上大期间,也可以领到国家发放的补贴,虽然数额不算很多,但节俭一点的话足以维持大生的日常开支还绰绰有余,如果再做些勤工俭的工作,大期间就可以养家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胡卫东虽然来自于后世,但却是坚定支持大毕业后国家包分配的,因为只有国家能够不在乎大生工作经验的匮乏、并有足够的耐心等其历练成。而后世的那些外企、私企乃至乡镇企业却更在乎眼前利益(不在乎也不行,国家不包分配的一个结果就是跳槽也容易了,大家都不想为别人做嫁衣,因此就普遍都更喜欢现成的人才了,因此大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科毕业包分配制度的取消不是一个错误,而是两个错误。),招人时动辄要求工作经验,结果相当一部分大毕业生都为了就业而被迫转行,尤其是公务员这种浪费专业才能的位置更是引得大家趋之若鹜(其实这与当初的包分配相比,只是以前是国家将大生拉进体制,现在是大生自己要赶着进来,当初为了能去外企工作而鼓噪废止包分配制度的那些人现在不知作何感想,当然他们是不会后悔的,因为苦的只是后来人),很多本来可以成为科技专家的好苗子因此荒废,这种情况若在这个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最新更新章节〖第四百五十章 教育改革(下)〗地址https://wap.275b.com/38_3804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