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治理淮河(2/2)

复了几百年前的原貌

比起经济建设,1940年中工事业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在飞机方面,不但自主研制(虽然总设计师是外国人)生产的先进战斗机歼1定型生产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与德国合作研制生产的海歼1也于年底定型,而斯图卡轰炸机的舰载机改型海轰1(这是中方的命名,德国人依然称之为斯图卡。)在德国人与日本进行了一些技术交换之后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不过,与海航飞机的研发和生产相比,世界上第一款水滴形潜艇的最终定型和批量生产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德国海军潜艇司令邓尼茨对这款被命名为“21”型(中方则命名其为“明”级)的水滴形潜艇赞不绝口,而在得到了中国转让的改进型氧气鱼雷生产技术后,这种潜艇更是如虎添翼。

它完全可以在五十公里(潜艇可以利用声纳侦测敌船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所以不受地球曲面限制。)开外对敌军的大型商船队乃至于舰队(这个一般要求在20公里以内,以便将鱼雷的航速调高至50节以上,因为军舰速度快,鱼雷若是只有30节的航速很容易被其避开。)发起悄无声息的突袭,然后立即转移

由于氧气鱼雷航迹不明显,敌舰往往要到很近的距离内才能发现它而意识到自己遭到了潜艇的袭击,而这个时候距离潜艇发起攻击的时间已经至少过去20几分钟了,以“21”型潜艇超过18节的水下航速,这时早就开到30公里以外了,大海茫茫,哪儿有那么容易找到?

而如果它攻击的是商船队,那就更安全了,因为攻击时的距离就有四五十公里,而因为鱼雷速度慢,航行时间,因而当敌人的护航舰队发现潜艇的时候,潜艇只怕早就开到80公里以外了,无论如何也别想再找得到(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最新更新章节〖第五百一十六章 治理淮河〗地址https://wap.275b.com/38_3804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