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苏芬战争(中)(1/2)

芬兰作为一个小国,自知无力单独同一个大国对抗,它对未来战争的设想是:“如果芬兰不幸被卷入一场与大国牵连的战争,芬兰可以指望从进攻芬兰的大国的敌国方面得到援助”。芬兰军事当局计划,依靠曼纳海姆防线牵制并消耗苏军兵力,在取得外援后实施反击,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前苏联议和。

但即便如此,若不能够抵挡苏军一段时间,外援也是根本无济于事的,芬兰在拒绝苏联的无理要求之后估计到苏联可能大举入侵,就未雨绸缪地提前开始了全国总动员,并在卡累利阿地峡疏散居民,坚壁清野,作好期抗战的准备。

到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已经扩充到了15万人以上,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但芬军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弹药油料,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同样不足,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而且型号较旧。

但芬兰举国上下却无不同心抗敌,甚至芬共成员也大多站到了本国政府一边,拿起武器对苏作战,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民族感情压倒了意识形态的赤色组织。不过这也因为之前一部分芬兰人前往苏联之后却反而被苏联国内愈演愈烈的“大清洗”所镇压,增加了芬共对苏联的不信任感;另外更因为芬兰独立后建立了一个清廉而高效的政府。国内不但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各阶级的差别也明显缩小,因而缓解了社会矛盾,赢得了国内人民的普遍拥戴。

此外,苏芬边境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湖泊纵横,交通不便。但芬境纵深地区公路网发达,有数条铁路与边界平行,便于物资运输和兵力机动。而苏方一侧的卡累利阿地区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漠。从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只有一条与边界平行的铁路和两条通往边界的支线。加之苏军无论是人数还是重装备数量都远远超过芬军。因而后勤补给方面芬军明显占优。所以虽然对苏联的强大国力忌惮不已,但芬兰军队的总司令传奇人物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依然自信可以获得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

战争爆发后,双方的作战行动主要集中于在边境的四个地区,即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东北、边界中部和贝萨谋(今称贝辰加)地区。其中战略要地卡累利阿地峡是苏联发动这次战争的主要目标。这里交通条件较好。有单线铁路4条和石质公路10条。可通向芬兰西北。

地峡宽约100公里,地形起伏,车辆可以通行。但缺少便于远距离观察的制高点。武奥克萨河纵贯其间,水量充沛,多间以深水湖泊。维堡是该地的唯一一个小工业城市,也是过往苏芬边界的必经之地和最佳通道。而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则是卡累利阿地峡的人工屏障,是苏军进攻的重点,也是最难啃下的硬骨头。

曼纳海姆防线经过芬兰10年苦心经营,业已形成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它由纵深约90公里的3道防御地带组成。各道防御地带均依托沼泽湖泊等天然障碍物,构筑有670个永备发射工事和土木质火力点,另有近800个地下暗堡,并以堑壕和交通壕相沟通。在主要防御地带前设有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前和保障地带内广泛设置了防坦克和防步兵地雷和防坦克桩砦、防坦克壕和防坦克崖壁。

历史上苏军在这条防线上损失极其惨重,但在这个时空,因为曾经派人观摩解放军攻克日本关东军要塞群的战斗,苏联早早就将口径达到203毫米的b4重型榴弹炮派上了前线,在航空部队与t34坦克群的掩护下靠近目标进行直瞄炮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数的芬军连一个敌人都没打死,就牺牲在被轰塌了的堡垒要塞当中,芬兰人以为坚不可摧的防线几乎是轻而易举地便被苏军突破了。

而苏军的损失不过是百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最新更新章节〖第五百三十九章 苏芬战争(中)〗地址https://wap.275b.com/38_3804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