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 潜在危机(1/2)

s:感谢书友“洛花”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中国除灭钉螺的群众运动多年以后被当时刚刚成立的联合国卫生组织作为典范,但群众卫生运动最大的作用还在于改变国民的卫生习惯,不过如果教育没有跟上,目前取得的成果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努力提高群众的化素质并加强科普教育,这方面中央同样十分重视,只是想要取得成果,却需要更多的时间。

说到教育,建国初期这几年取得的成果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和扫盲运动这两方面。比历史上建国时多出来的至少2000万识字人口,使得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就基本实现了五年制义务教育,1943年全国小平均入率第一次超过了90%,这还包括了义务教育推行稍晚一些的中南半岛。

即使是新疆西藏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入率也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这固然有外来移民化程度较高的因素,也得益于胡卫东顶着巨大的压力采取的一系列强制措施。不让小孩上就把家抓起来的极端措施自然是不行的,但是派部队一家家上门劝说、不让小孩上就别想正常生活的损招却没少用,结合落后偏远地区小孩上寄宿食宿全免的政策,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虽然其间也闹出少数群体件,但还不致影响大局。而且客观上反而起到了“打草惊蛇”的作用,让那些潜在的危险分子自己跳出来,或者逼其离国远遁(注1),其实从期来看有利于边疆的治久安

而扫盲运动作为一项应急性的措施,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益于当初部队里给新兵扫盲的经验,新中国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让大部分中年人都或多或少地认识了一些汉字,大大便利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而对那些二十多岁的盲来说,参加扫盲班远比这个年纪进小读书更容易接受。而获益则比中年人要大得多。因为他们还处于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年龄。不过地方政府所办的扫盲班论教育质量,终究还是比不上校与军队,而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上与当兵依然是农村孩子改变其未来命运的最好出路

虽然基础教育的成果十分喜人。但是教育战线乃至中央的领导干部都没有就此满足。在两个五年计划内确保全国初中平均入率超过90%、毕业率超过70%。已经成为了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而太祖更是表示,即使中国未来参战。这个目标也依然必须不打折扣地完成。

虽然这个时空新中国建立时的基础比历史上好得多,但基础教育发展得如此之快,还是不可避免地牺牲了高等教育,深感科研一线人才不足的胡卫东对此多少有些微词,但他深知太祖对于“公平”二字执念甚深,终究没敢为此跟其争论,反正高等教育迟早也会跟着发展起来的,而且有普及的基础教育作为根基,高等教育也会获得更好的生源,虽然短期科技发展速度可能会受些影响,但远来看的话,根深才能叶茂,因此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

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持续下降,1943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更是一举超过了60岁大关,这已经接近西方列强战前的水平。而且胡卫东知道目前中国的抗生素无论是种类、效能还是产量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新中国70年代的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也正在持续进步,在未来的五年里达到、甚至超过同时期西方的水平并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后来的1950年时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就达到了69岁,这甚至比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都高了1岁,而这是在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5%(其实差距没这么大,因为中国物价更低,但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也还是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因为当时美国的物价同样相当便宜。)的情况下做到的,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但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最新更新章节〖第七百六十一章 潜在危机〗地址https://wap.275b.com/38_3804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