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命将出征(2/4)
但最后的家,还得朕来当!黄锦最老实也最听你的话,他如今掌着厂卫,你要多点拨他,把那些当家的人都给朕盯好了,不能让他们把咱们的家给败了。”
次日朝会之后,朱厚熜留下了内阁各位辅臣和户部、兵部尚书,商议派俞大猷率江南游击军从海路南下一事。分管兵部的内阁士李春芳和兵部尚书曾铣都对此深表赞同,但内阁士、户部尚书马宪成对军需供应一事颇感棘手。朱厚熜表示,户部只需筹办江南游击军南下途中的粮秣,登陆之后,军需粮秣一部分由海商集团负责供给,另一部分由游击军在当地征集,不是掠食于民,而是照价买卖,若无现钱,也该给百姓打收条,在来年赋税中加倍冲抵。
皇上的这一圣谕令满朝大员都觉得匪夷所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明朝的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理应为朝廷出力。如今朝廷出兵平叛,江南的百姓应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要钱给钱,要粮给粮才对,怎么征收一点军粮还需要给百姓打收条?还要加倍冲抵来年赋税?哪朝哪代也没有这样的规矩啊!
面对大臣们疑惑的目光,朱厚熜侃侃而谈:百姓是水,军队是鱼,有水才有鱼,不能为了节省一点军费开支而破坏了大明军民鱼水之情;尤其是江南游击军深入叛军腹地,若无百姓的拥护支持,只怕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再者说来,江南那帮乱臣贼子不过些许逆天作乱的跳梁小丑,多行不义,苛政虐民,朝廷兴师南下平叛,本来就是为了解民倒悬,救江南百姓于水火之中,象这样一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怎么能象那些叛军一样恣意扰民虐民?不但江南游击军应该如此,日后朝廷平叛大军更要如此,以政治宣传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哦,诸位爱卿大概不明白什么叫做“政治宣传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亦即“攻心为上”之兵法。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朝廷得到我大明臣民百姓的拥戴支持,任凭些许跳梁小丑如何猖獗于一时,又何足道哉……
对于俞大猷和山东备倭军都指挥同知宋子端分别出任江南游击军正副指挥使,大臣们都觉得可谓知人善任,但有人提出了另一个连带而来的问题:俞大猷改任他职之后,营团军就剩戚继光一人掌之,而他太过年轻,恐威望难以服众,当另择贤能任营团军指挥使一职。朱厚熜说,卿之所虑也不无道理,不过,为保密起见,朝廷组建江南游击军一事不可明发邸报或塘报。既然如此,俞大猷营团军指挥使一职便不能免去,这段时日且让戚继光以副使之职代掌其事。此外,朕以为凡领兵之将,威权皆出于君上,而非出于己。诸将怀忠君之心,自然令行禁止,何来威望不足以服众之说……
谁都知道营团军是皇上最为看重的强兵劲旅,既然圣意已经决断,就没有人再敢多嘴了。
组建新军诸事繁多,俞大猷和宋子端夜以继地日忙碌,从漕军和山东备倭军中选将调兵,编练军伍,忙了大半个月,总算是组建起了江南游击军。
与营团军一样,朱厚熜对这支新组建的军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由于游击战的特点,江南游击军只能装备少量佛朗机轻炮而无法携带重火器。为了弥补漕军训练不足,战力低下的问题,他咬牙将兵工总署突击生产出的两千支新式火枪全部装备给了漕军。此外,在北京保卫战中初次登场的“震天雷”显示出了强大的近战火力,得到了明军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战后,兵工总署军器局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解决了自拉火引爆的技术难题,已不再需要士兵手持火把点燃引线,但因科技水平毕竟有限,别说是雷管,连安全可靠的火帽(盛放爆炸品用来引爆其它炸药的纸或金属容器)也没有造出来,因此,“震天雷”的延时过短,还不能成为明军一种重要的制式单兵火器。朱厚熜虽然觉得很遗憾,但俗话说能拔脓就是好膏药,他也顾不得讲究太多,遂赐名曰“手榴弹”,将军器局那五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七十一章 命将出征〗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