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命将出征(3/4)

名掷弹兵全部调给了江南游击军,还从山东备倭军中挑选了五百名精通火器的军卒,经过强化训练,也装备上了新式的木柄手榴弹。

江南游击军登船南下的前夜,朱厚熜召见了高拱、汪直和江南游击军队官以上的军官,并赐宴,席间举杯向各位军官敬酒,恳切地对大家说:“此去江南,山高水远,为慎密起见,朕明日就无法去送你们了,但朕会在京城之中等着你们的捷报!你们得胜还朝之日,朕更要郊迎三十里,为全军将士接洗尘!”

全体军官感怀圣恩,誓言将江南谋逆的乱臣贼子一鼓擒获,献俘阙下,以不辱圣望。朱厚熜大喜,命有司录下所有人的姓名,先全体嘉升一级,战后再叙功论赏。筵席之后,又赐给俞大猷锦囊一只,命他登船之后方能打开。

次日,俞大猷在海船之上摆出香案,带着宋子端等将军焚香敬天之后,才打开了皇上所赐的锦囊,只见里面装着一张笺纸,上面有皇上御笔亲书的六个大字:“打土豪,分田地。”

江南诸多豪强之家附逆倡乱,人人得而诛之,“打土豪”是江南游击军义不容辞之事;惟是“分田地”是何意思却让俞大猷等人百思不得其解。看到他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同船而行的高拱哑然失笑:“分田地,自然是要分给归顺朝廷的良民百姓;哪些百姓是良民?自然是义助朝廷平叛的百姓。皇上是怕你们筹集不到粮草,特赐你们一道恩旨,由你们自行处置那些附逆的土豪劣绅的家产啊!”

明制,为了防止办案官员随意侵吞,抄没罪员家产一律应封存造册上缴国库,皇上的这道密旨显然是为江南游击军破例开恩。俞大猷及诸位军将无不感激涕下,一起面向北方跪了下来,唱起了大明王朝的钦定军歌《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第四卷《交锋》到此便结束了,想与各位读者大大说几句心里话。

从第一卷歪打误撞回到明朝,那个愣头青就凭着一腔热血和对历史的一知半解,开始推行他所谓的“嘉靖新政”,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朝野上下非议不断,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皇宫被烧了一半,老婆被烧死了,儿子被吓傻了,江南几个省还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叛乱,这些情节的设计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但根据在下的理解,剧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许就很难避免有这样的结局,清朝实行官绅士子一体纳粮当差是在什么情况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士人的脊梁骨被异族的铁蹄砸断,剃发易服向侵略者俯首称臣,三藩之乱破灭了汉人最后一线复国的希望,就这样,在雍正一朝推行此法,大概也不会那么顺利,其实也就几省施行甚至只能说是试行,最终也似乎没有完全推行(被官僚地主阶级想出了其他的办法),在封建士大夫阶层已经发展到了极至的明朝,这样搞,朝廷大臣没有集体起来造反,已经是在下笔下留情了。让他搞成的原因,或者说让大部分朝臣还勉强支持他的原因,在下在作品相关里做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第四卷倾注的心血最多,写的也很累,但是,自己也觉得写的很失败。其一,整篇架构不合理。当初想将南北穿插着写,但是害怕场景切换太快,使各位读者大大看着费劲,而且也容易引起歧义,就按照“北南北”的模式来写,事实证明,这个尝试并不成功,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在一个历史架空小说里,用三十六章的笔墨写次要人物,把大量关于主角的信息从背后隐晦地透露出来,这样实在犯了网之大忌;其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水平。一开始想通过张居正、初幼嘉和何心隐三位带有一定典型性的青年士子,作为当时士林中带有一点进步思想,却又受了太多封建礼教思想束缚的人的代表,以他们在这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的表现,来刻画那场由财税改革引起经济体制改革,进而引发的政治体制等其他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七十一章 命将出征〗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