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南攻北守(2/3)
投身军旅的进身之阶,应该能对大明军队的正规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可实际上,各处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相对专业的教官,另一方面也是受“以统武”国策的影响和制约,对武童的教育和科生员一样,以四书五经和《朱子注疏》作为主要的讲授内容,且日讲以三百字为限;对于军事科方面的教育也仅仅限于古代传下来的兵法战策,教质量可想而知。比之武教育,武闱取士更要荒谬武科考试重在刀枪骑射是否娴熟,至于笔试,不过是看这些未来的军官是否粗通墨、能否顺利地向朝廷上报告急书或者报捷露布。即便如此,武科考试也是时断时续,并没有形成象科那样一整套规范严格的科举制度。而且,朝廷开武科取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那些承袭了或高或低的职务的世袭军户子弟解决历问题,使他们能在日后的晋升能多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而普通兵士经由考试及格成为军官并被提拔为高级将领的,迄今一百多年还从未有过,所有平民出身的武进士武举人根本看不到获得高级军职的希望,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又怎能提高?
可以说,明朝的这种军事体制培养选拔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能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有明一代,除了开国之初照例会辈出的名将,大概也只有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邓子龙等寥寥数人可堪名将之称。
与之相反的是,那些两榜进士出身的官,或许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或许是因为能升任各重镇总督之职,倒是出了不少名烁古今的军事家,如有大明军神之称的王守仁王阳明先生、正统年间率领京城军民抗击瓦刺的于谦、于雨飘摇之中率军抗击满清壮烈殉国的史可法等人,而扼守关外孤城宁远,取得了明季末年数次重大军事胜利的袁崇焕,则因功勋盖世、奇冤旷世,更是为后世之人所景仰所扼腕痛惜。
即便不提那些或斯人已逝,或还未出生的历史名人,当前国朝进士出身的官员之中,也不乏武双全之人。接替高拱任营团军监军的杨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制科进士徐渭所献东南备倭御寇之策被朝廷采纳,也已崭露头角,目前正与戚继光一起,着手细化各项方略,象他这样的人才,天生就是一个参谋的好苗子,只要放在军中稍加历练,日后成就便不可限量。而在明经科的进士之中,也有多人在殿试策论中纵论兵事边务,比如二甲三名的探花王崇古、二甲六名的殷正茂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关于加强北部国土防务,抵抗蒙元诸部的诸多方略,虽多是纸上谈兵、书生之言,却不乏真知灼见,也让朱厚熜大感兴趣,命吏部留意,日后将这些人都分配到兵部任观政,或等他们庶吉士散馆之后,留在兵部任职并进行重点培养。
朱厚熜也知道,此举能否奏效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不屑于谈论兵事和对于武人的轻蔑,但他担忧官集团势力太大,一时还不敢对“以统武”的国策动刀子,也只能指望那些年轻的官士子能怀忠愤义,矢志献身边陲、建功立业了。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阅武之后的五月一日,军事检讨会进入最后一个议程:讨论今后一段时期明军的军备建设及战略重点。会议由朱厚熜亲自主持,内阁全体阁员、六部九卿等朝廷重臣,以及五军都督府正副都督、三大战略区总督、九边重镇总兵等明军高级将领参加。
在朱厚熜的主导下,与会武大臣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经过持续三天的充分讨论,明军对北虏南倭这两大夙敌确定了“南攻北守”的两大战略方针。
“南攻”即是根据目前国朝废弛海禁,大力发展远洋贸易的需要,对为祸东南海疆及沿海诸省、骚扰商路的倭寇取攻势,加紧建造战船、操练水军,主动出击,肃清倭寇,打通东西两洋的商货之路。
“北守”即是对蒙元各部在战略上取守势。刚刚结束了北京保卫战和平定江南叛乱两场大的战事的明军目前正在进行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欲扬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五十七章 南攻北守〗地址https://wap.275b.com/24_2426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