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杨家声的心思(2/3)

战争、阿富汗战争、英阿马岛冲突、关贸总协定、欧共体、北美zi you贸易区等等。

他们要想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就不能不放眼世界。不少北缅本土企业家们已渐渐开始具备国际经济政治头脑。

当前,北缅已经培养出一批敢冲敢闯的新一代企业家。这些人不仅具备技术专长。而且通晓多国语言。并擅长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工作。

世界将出现无国界经济,而企业国际化则是它的根蒂。北缅企业的国际化,是北缅国际经济的基础,是企业人才国际化的摇篮。

与企业国际化意识并驾齐驱的是,规模经营意识也成为了北缅企业发展趋势的主cho流。企业空间由小到大,蓬勃发展。有的私人企业规模最大的已达到5000人以上。许多企业组建联合体并向跨国集团公司迈进。

现时代,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这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不过,凡事有利则有有弊,大有大的气派,同时也有大也大的难处。

杨卫平在主持华夏国家计委工作的时候曾经对华夏的企业家们说过:“单凭一个公司的规模之大,就能够对外界的大冲陆起缓冲作用。”

不过,杨卫平在说出这番话的同时,也强调:“在竞争ri益剧烈的环境中,规模大并不能保证企业不跨。规模大并不等于保了险,更不能认为组织越大,效率就越高。”

之所以提出这两种不同观点,杨卫平的目的就是引入企业发展大小协同战略论。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浪cho里,巨大的船体要急转掉头谈何容易。因此,杨卫平有时候赞扬得更多的是那些富有灵活xing和高效率的小企业。

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在1981年12月曾经发表过一份评估报告,指明在近几年席卷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衰退中,中小企业表现出比大企业更强的应变和承受能力。

小企业与技术发明创造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而大企业在这方面则往往是追随者。这一点,在天工实验室的统记资料中记录得非常清楚。

天工实验室设有一个专业部门对企业规模和发明能力之前的关系,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虽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的相互关系。但专家们认为,大型企业的规模并不是对最活跃的发明和技术革新活动的必要条件。

天工实验室在研究美国杜邦公司的过程中发现,杜邦公司投入市场的18种新产品,杜邦自己开发的产品只有5种,其他13种都是由较小的公司发明的。

天工实验室还发现,炼铝工业中的大部分发明是由规模很小的设备制造厂家提出的,而不是来自大企业的炼铝厂家。这里面最具代表的无疑是当年的香港天工铝业公司。

纵观世界航空发动机的研究过程,可以发现,许多重要技术革新的独创xing研究工作,都是非常小的公司,特别是一些为了研制一项技术革新而成立的公司来完成的。

其他比如喷气式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发明,以及促成电子计算机工业的诞生,都是小企业的功劳。

发明的大部分来自于最大企业的观点,只限一种行业:塑料工业!

总而言之一句话:企业大型化并非就是市场竞争中的唯一选择。

杨卫平对企业发展的观点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天工国际集团用事实证明,采用大小结合、大小混合体,也即是大小协同战略,是一条比较理想的道路。这种企业系统,既能经得起猛烈的碰撞,又能灵活应变。

当今世界,大、小企业之间已非过去的鱼虾关系。市场竞争使它们需要相互利用。许多大企业的新策略是:不包揽生产的一切,只控制关键技术和生产中的核心部分,把大量的零部件转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之动力时代】最新更新章节〖第583章 杨家声的心思〗地址https://wap.275b.com/2_2725/578.html